近日发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
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
奋斗目标进军的纲领性文件,其中多处提及保险。在这份新时代新征程的逐梦蓝图里
,不仅蕴藏着保险业的发展机遇,也指明了保险业在未来转型发展过程中更好地服务
民生和实体经济的重要方向。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
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
个五年。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近日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
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擘画了
今后五年乃至更长时间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行动指南。据《金融时报》记者梳理,《
建议》中10余次提到“保险”,涉及农业保险、商业医疗保险、养老保险、长期护
理保险、巨灾保险等多个领域,而这些无疑都将会成为接下来保险业转型向高质量发
展,提升服务社会民生和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着力点。
农险撬动农村金融服务
“三农”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可以说,没有农业农村的现代化,
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也是《建议》的重要内
容之一,其中明确提出“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发展农业保险。”
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末,我国农业保险提供的风险保障已从2007年的
1126亿元增加至3.6万亿元,服务的农户达1.8亿户次。通过创新推出收入
保险、目标价格指数保险、“保险+期货”等,农业保险作为分散农业生产经营风险
的重要手段,已经在保障农民收益方面发挥出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但也应该注意到,未来推进现代农业发展、促进乡村产业振兴、改进农村社会治
理,对于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广泛需求仍然存在诸多空白等待填补。作为与农业经营主
体有着密切联系的保险机构,可以利用自身在网点、服务、资金、技术等方面的优势
,将农业保险变成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有效抓手。
业内专家表示,农业保险加快向高质量发展,可以使农村金融体系更加完善。一
方面,通过农险与信贷的结合,使农村金融部门的贷款风险得以有效分散和转移,从
而推动金融企业加大支农力度;另一方面,有了保险保障,农业经营主体更易从金融
机构获得生产所需要的资金,促进乡村产业发展。
《金融时报》记者此前在山东威海等地采访时就了解到,保险机构通过将农险理
赔与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进行联动,助力提升当地在食品安全、生态保护等方面的治
理水平,并且依托畜禽养殖保险与无害化处理联动信息平台提供的承保、理赔数据,
对风险管控水平较高、赔付率较低、信用等级较高的养殖户开展小额农贷和精准扶贫
综合金融服务。
第三支柱发展提速
在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道路上,人口老龄化问题将会是我国面临的重要
挑战之一。除老年人数量多、老龄化速度快、人均寿命不断延长之外,“未富先老”
的特点更对我国居民养老安排的充足性、持续性提出严峻考验。
《建议》提出,要发展多层次、多支柱的养老保险体系。目前来看,第一支柱基
本养老保险虽已基本实现全覆盖,但总体保障水平较为有限;第二支柱企业年金和职
业年金覆盖面仍然较窄,只能满足小部分群体的养老需求。因此,加快发展第三支柱
个人商业养老保险成为应对我国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居民养老问题的重要途径。
保险业也已经加快在养老领域的布局。2018年,备受瞩目的税延养老险试点
正式启动,随着相关政策的调整完善,这一结合税收优惠手段的养老保险产品的发展
潜力不容小觑。此外,业界还在研发老年人专属保险产品,关于老年人住房反向抵押
养老保险的探索也有望在接下来更进一步。
《金融时报》记者注意到,在参与推动第三支柱养老发展的过程中,保险公司正
从“资金保障”转向“资金保障+服务提供”,积极整合养老产业链条上的各项资源
,近年来呈现火热发展态势的保险养老社区就是这一趋势的缩影。
银保监会副主席梁涛在近日举行的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透露,将稳步推进创
新试点,选择少数符合条件的金融机构和专营机构先行开展养老金融试点。“支持相
关机构发展体现长期性、安全性和领取约束性,真正具备养老功能的养老金融产品,
包括养老储蓄存款、养老理财、专属养老保险、商业养老金等,力争通过示范引领,
为养老金融全面发展探索出一条新路。”梁涛表示。
健康险市场潜力仍待挖掘
同养老一样,医疗也是备受关注的民生热点问题。《建议》提出,“健全重大疾
病医疗保险和救助制度,落实异地就医结算,稳步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积极发展
商业医疗保险。”
国家卫健委公布的数据显示,2019年,个人卫生支出在全国卫生总费用中的
占比为28.4%,人均卫生总费用4656.7元。虽然个人支出占比逐年下降,
但个人医疗费用负担仍相对较重。与此同时,中等收入群体增长以及慢病人群扩大等
因素,也使得居民对健康保障的多元化需求正在日益增长。这反映在健康险近年来保
费增速上的一枝独秀。2013年至2019年,健康险业务保费同比增速则分别为
30.22%、41.27%、51.87%、67.71%、8.58%、24.
14%、29.7%。今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不仅没有放缓健康险业务的发展
脚步,反而更进一步刺激了居民对健康保障的需求。
今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深化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的意见》提出
,“到2030年,全面建成以基本医疗保险为主体,医疗救助为托底,补充医疗保
险、商业健康保险、慈善捐赠、医疗互助共同发展的医疗保障制度体系”,这意味着
商业健康险被视为中国特色医疗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健康保险管理办法
》《关于长期医疗保险产品费率调整有关问题的通知》等政策方面的利好频频释放,
健康险市场有望延续近年来快速发展的节奏。
今年以来遍地开花的“惠民保”就再次显示了健康险市场的巨大需求和发展潜力
。通过设置较低的保费价格以及较宽松的参保条件,“惠民保”在全国多地迅速走红
,成为健康险领域的又一“爆款”。目前,已有超过100多座城市推出了面向参保
居民的“惠民保”类产品,参保民众超过了2000万人。
进一步织密巨灾风险保障
《建议》还提出,完善国家应急管理体系,加强应急物资保障体系建设,发展巨
灾保险,提高防灾、减灾、抗灾、救灾能力。
众所周知,我国自然灾害频繁。应急管理部公布的信息显示,2019年全年,
各种自然灾害共造成我国1.3亿人次受灾,909人死亡失踪,12.6万间房屋
倒塌,农作物受灾面积19256.9千公顷,直接经济损失高达3270.9亿元
。
因此,加快巨灾保险的研究和发展,对于推动国家巨灾风险治理体系建设、保障
社会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从近年来发生的灾害情况来看,国内
保险业巨灾险赔付金额在灾害造成损失中的比例已有明显提升,但同发达国家相比,
依旧存在巨大的提升空间。今年发生的新冠肺炎疫情和南方洪涝灾害,也进一步凸显
出我国商业保险在巨灾保障方面的不足。
“目前的巨灾保险主要限于地震,尚不包含台风、滑坡、泥石流、洪水、森林火
灾等其他灾因,保障内容有待进一步丰富。因此,要推动包含更广泛灾因的巨灾保险
出台,进一步丰富巨灾保险制度的保障内容,尤其是可以考虑尽快将洪水纳入巨灾保
险保障内容。”业内专家在接受《金融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今年4月,上海保险交易所正式上线由中国城乡居民住宅地震巨灾保险共同体部
分成员联合开发的中国城乡居民住宅台风洪水巨灾财产损失保险,进一步丰富了巨灾
产品的供给。不久前中国农业再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的成立,也为我国农业保险大灾风
险分散体系建设补上核心一环。中再集团与中国地震局近日联合发布的“中国地震巨
灾模型3.0”,则标志着我国首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地震巨灾模型已成熟并走向
行业应用。种种迹象显示,我国正在加快填补巨灾保险领域的空白,织密巨灾风险的
保障,为“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保驾护航。
[32]
\t
{{Creator}}
{{infoBody}}
{{$val.TimeAgo({Dtime})}}
[回复]
{{Creator}}:
回复
{{BeQuote}}
{{infoBody}}
{{$val.TimeAgo({Dtime})}}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