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较于普通商业健康险,税优健康险优势突出。允许既往症投保、保障程度高,
赔付率80%以下差额返还等。虽有着诸多优势,但税优健康险却从没有“亮”起来
,多年来,陷于“好而不火”的僵局。据公开资料显示,截至2018年底,税优健
康险行业累计承保31.9万件,累计保费收入9.4亿元,而当年健康险的原保费
收入为5448.13亿元,差距明显。而同年,普通型健康险中仅60岁及以上老
人的保费收入就高达179.2亿元。
今年7月份,银保监会发布公告称,按照《关于印发〈个人税收优惠型健康保险
业务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有关规定,英大泰和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符合《通知
》中所列经营条件,将其列入经营个人税收优惠型健康保险业务公司名单。
作为我国第一个面向居民的税收优惠性商业险种,税优健康险已在全国市场多年
。如果从2016年1月1日,商业健康保险个人所得税政策开始试点算起,已有4
年多时间。这次英大泰和人寿被列入经营名单之中,是近年来的首次。《金融时报》
记者发现,自2017年原保监会批复第六批经营个人税收优惠型健康保险业务的险
企名单之后,就再未发布该名单,英大泰和此次入局,系三年来第一次公布新入围险
企名单。
据相关数据,自2016年3月4日,中国人保健康签出国内税优健康险第一单
以来,迄今已经有31家险企经营税优健康险业务,业务覆盖全国30多个省份。税
优健康险作为一款兼具政策性与普惠性的商业保险产品,具有“减免个税、保证续保
、高保额、高赔付比例、保障范围涵盖医保目录内外”等特点。不过,记者注意到,
虽然已经有多家险企获批经营税优健康险并上市了一些产品,但保费规模一直不大,
发展明显低于业内预期。
没亮起来的一颗“星”
如果将健康险市场比喻为星空,那么,税优健康险就是一颗曾被给予厚望,但却
从未璀璨过的那颗“星”。为健全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减轻基本医保压力和参保群
众医疗负担,税优健康险应运而生并在全国推广。2017年7月1日起,商业健康
保险个人所得税税前扣除试点政策在到全国范围内实施,对个人购买符合条件的商业
健康保险产品支出,允许按每年最高2400元的限额予以税前扣除。
相较于普通商业健康险,税优健康险优势突出。允许既往症投保、准入门槛低,
突破社保目录、保障范围广,约定范围内报销比例不低于90%、保障程度高,赔付
率80%以下差额返还、受益程度高。而且产品保证续保,惠及长远保障。从设计者
的初衷来看,该险种是商业保险中与社会医疗保险最为接近的医疗金融产品,在社会
保障体系中承载着第三层次的重要功能,可以有效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等问题。
虽有着诸多好处,但税优健康险却从没有“亮”起来,多年来,陷于“好而不火
”的僵局。据公开资料显示,截至2018年底,税优健康险行业累计承保31.9
万件,累计保费收入9.4亿元,而当年健康险的原保费收入为5448.13亿元
,差距明显。而同年,普通型健康险中仅60岁及以上老人的保费收入就高达179
.2亿元。
对此,南开大学经济学院风险管理与保险学系教授朱铭来对《金融时报》记者表
示,税优健康险发展遇到瓶颈,每年发展规模极不理想。这里面最重要的原因是保险
公司缺乏销售动力。当时产品设计时,参考了奥巴马医改法案追求社会福利最大化的
做法,为了保护投保人利益,税优健康保险业务具有允许既往症投保、保证续保、赔
付率不得低于80%等特点,业务风险大、成本高且利润低,保险公司缺乏开展税优
业务的积极性。因此,从这个产品开始销售,保险公司推行就不是很积极,考虑长期
经营风险,普遍持谨慎态度。另外一个原因是它的额度偏低,每年最高2400元的
税前抵扣额度对中、低收入纳税人群的吸引力不足,缺乏市场吸引力。
“星途”暗淡为哪般
作为社保和企业补充保险的有益尝试,税优健康险是国家推出的第一次针对保险
业的税收优惠政策,在试点地区购买税优健康险的保费支出,允许在当年按2400
元的限额予以税前列支。这样一款为投保人利益着想,保障额度高且微利的好产品,
却为何没有“火”起来呢?
近日,《金融时报》记者与多家具有资格的险企业务员联系,表示要购买一款比
较好的健康险产品,无一代理人向记者推荐该产品。据记者调查,主要有三点原因:
第一,并不是所有保险公司都经营这一产品,必须是具有资质的31家保险公司才有
资格推出的带税优号的税优型健康险。也就是说,只有买这31家保险公司的税优健
康险才能少缴税。第二,虽然扣个税是该政策最大看点,但是因为税优健康险抵扣个
税不方便,且个税抵扣力度低。目前很少有公司愿意为员工集体投保,只能自己办理
。投保后,将保单和发单交给单位,再进行扣税。流程繁琐,保险公司销售热情不高
,企业也不想麻烦。据规定,个人购买商业健康险的支出,允许在当年(月)计算应
纳税所得额时予以税前扣除,扣除限额为2400元/年。也就是说,税优健康险可
以提供最高2400元的年度税前扣除额,相当于起征点提高200元。但如果应税
收入较低,税优健康险可享受的个税抵扣优惠并不多。这样的话,收入低的人动力不
足,收入高的人不愿意为了这2400元钱抵扣几经周折。第三,多家具有税优健康
险销售资格的保险公司业务员向记者表示,虽然税优健康险保证续保,但是,它不能
保障终身,因为针对的是企业职工,所以只能保到法定退休年龄。退休后,就不能再
享受税优健康险中的医疗保障。而尴尬的是,退休后因为年纪大,风险高,也买不了
其他健康险。第四,税优健康险附加万能险,金额不能取现,只能退休后拿来买商业
保险或者补充医保。
“现在各家保险公司没有主动推这项产品,主要是因为它有很多限定。除了只能
退休前使用之外,现在有很多住院医疗险都包括自费项目,但是这个产品是需要在合
同约定范围内,市场优势不突出。”太平人寿一位销售代理员对《金融时报》记者说
。
谁来点燃这颗“星”
就在税优健康险陷入“鸡肋”境地时,今年以来,国家层面多项利好政策接连出
炉,这颗暗淡多时的“星”能否被点燃?让它打一个翻身仗呢?
今年3月5日,《关于深化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的意见》正式出炉,明确指出力争
到2025年健康险市场规模突破2万亿元。同时,要用足用好商业健康保险个人所
得税政策,研究扩大保险产品范围。
这并非本年度税优健康险迎来的首个利好政策。早在今年年初,银保监会等13
个部门就曾联合发布《关于促进社会服务领域商业保险发展的意见》,鼓励商业保险
机构适应消费者需求,提供包括医疗、疾病、康复、照护、生育等多领域的综合性健
康保险产品和服务。用足用好商业健康保险个人所得税优惠政策,适时扩大相关保险
产品范围。
在多位业内人士看来,随着利好政策的接连出炉,税优健康险有望扩大产品覆盖
范围,从而满足客户多元化的需求,打破一直以来的“叫好不叫座”局面,实现保费
快速增长。更有专家指出,健康险市场规模突破2万亿元,税优健康险是重要增长点
。
是“进”还是“退”
然而,要撬动税优健康险的市场,并非易事。在税优健康险试行四年后,先有百
万医疗险,后有更为亲民低价的“惠民保”接踵而来。相比后者低廉的价格与便捷的
投保体验,税优健康险抵扣个税的优势并没有为它带来亮度,反而由于产品设计上的
诸多政策限制,让保险公司顾虑成本难以覆盖,裹足不前;也让投保者因手续复杂,
萌生退意。那么,面对市场竞争,这个险种未来将何去何从?有建议适时退出者,也
有建议政策改进者。
中国社会科学院保险与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王向楠向《金融时报》记者直言
,医疗健康保险在价值定位上重视改善社会公平,追求亲贫的普惠性。医保系统从广
覆盖和低保障型向全覆盖和中等保障型发展时,从追求公平和效率的角度讲,税优健
康险均没有优势,所以可以将财政资金优先投向支持目前快速发展的普惠医疗险。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保险学院教授孙洁是政策改进的支持者。她说,相比其他商业
健康保险,税优健康保险的业务流程相对繁琐。要提高税优健康保险的税收优惠额度
。根据经济发展水平和医疗费用上涨情况,参照一定标准,定期调整税优健康保险税
前抵扣额度,或将购买税优健康保险的支出一次性进行税前抵扣,加大税优健康保险
政策的税收优惠力度,提高税对纳税人群的吸引力。
朱铭来的观点则更具有现实性。他对《金融时报》记者指出,由于税优健康险未
与基本医保建立协同机制,企业理赔风险无法得到有效分散。当前税优险还未形成针
对不同风险人群的风险分散机制。基于逆向选择,险企对投保人患病风险的程度不好
把握,又不能因为被保人患病风险太大而拒保,这就导致很多公司不愿意销售这类产
品。税优健康险未来继续经营,应该考虑与现有的职工保险形成对接。借助团险平台
,规范统一的标准,化解逆向风险。同时,团险平台的管理成本比较低,风险管控比
个险更为有效。“面对惠民保、百万医疗的竞争优势,这款产品是到了从长计议的时
候,短险的优势已经不再。”
对此,朱铭来建议,税优健康险应该放弃短险,转向长期险,丰富产品形式。可
以考虑将护理险、重疾险等相关业务纳入税优健康保险产品范围,形成一个合力。“
现在重疾险的定义规范与发生费率表进行调整,或许这是一个机会,单纯谈税优政策
意义已经不大。”
“惠民保”发展还有漏洞要修补
一种保险温暖一座城,“惠民保”似乎做到了。作为一款主打“普惠”的商业补
充医疗保险,“惠民保”正在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在我国十余个省和直辖市的40
余个城市落地,覆盖保障人群达2000多万人次。
据记者观察,目前已上线的各类“惠民保”产品,保费从低于50元到百元以下
不等,保额从100万元到300万元都有。其赔付范围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
由医保和大病保险报销后的个人自付部分,即在医保住院报销和大病报销的基础之上
再做报销的产品;二是保障一些重大疾病的特效药费用。惠民保”40%左右的产品
,报销比例能达到80%。
“惠民保”在短时间内迅速走红,形成落地小高潮的原因不难理解。宏观层面,
我国虽然实现了全民医保,但公众的医疗自费的负担仍然不小。2019年,全国卫
生总费用中,个人的卫生现金支出1.84万亿元,占全部卫生总费用的28%,超
过1/4的卫生健康费用需要个人来支付,这对很多家庭来讲是很大的负担,一部分
人群甚至因病致贫、返贫。在国务院《关于深化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的意见》以及银保
监会《关于促进社会服务领域商业保险发展的意见》的推动下,健康领域公共政府部
门与市场部门私营资本强化合作,共同完善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的建立成为大势所趋
。
微观层面,“惠民保”低廉的保费和可观的保额,是消费者趋之若鹜的关键点。
以10月15日上线的“北京京惠保”为例,北京市基本医保参保人员支付79元,
便可获得年度最高200万元的保险保障和18项健康服务。截至11月11日,该
产品参保人数近90万人次,80岁以上参保人有15758人,包括16位百岁老
人,年龄最大者为106岁。没有年龄、职业限制,不涉及详细的健康告知询问,只
要有当地医保就能投保等宽松的条件,大大降低了投保门槛。
然而,在一款产品受到热烈追捧之时也需要一些冷静思考。因为“惠民保”价格
低廉,消费者就能闭眼买入吗?经营层面,保险公司能否以赔本赚吆喝的状态运行下
去?市场准入和监管如何把控?摆在面前的待解问题还有很多。
虽然多数人认为花两杯奶茶的钱买一份医疗保障不是个事儿,但“普惠”的初衷
毕竟是向经济能力有限但有强烈保障需求的人群倾斜,如果那些持有很高期望值的投
保人发现,以为能理赔的赔不了,普惠医疗险也就违背了初衷。
对于“惠民保”来说,并不是参保人投入低,就不存在风险。比如对于特效药的
保障,高发病种的覆盖并不高。再如,所谓的“带病投保”其实是有限制的,一些理
赔概率较高的癌症种类、心脑血管疾病等被排除在赔付范围之外。另外,期满一年后
能否续保尚不能确定。如果没了解清楚保障责任就跟风投保,则可能导致投保人达不
到预期保障效果。
从承保主体经营状况看,虽然20余家险企相继加入了“惠民保”赛道,第三方
机构等众多玩家也纷纷入局。但目前保险公司主要以“保本微利”,甚至“平本微亏
”的原则在承保。有精算师坦言,由于没有足够的医疗与保险数据支撑,产品保障内
容、差异化设计、定价准确性等方面存在较大障碍。大型险企也许可以承受长期亏损
,但中小险企赔穿概率很大。
既然如此,支撑各大保险公司踊跃承保、各地政府背书的逻辑是什么?一方面,
比起盈利,部分保险公司更看重通过参与承保迅速获客和开拓市场,提升消费者对公
司的信任度,有助于将客流量向其他产品转化,同时还能获取多维度数据、提升风控
能力,进一步升级现有产品,实现整体健康险业务的壮大;另一方面,地方政府积极
牵头,利于落地国家关于深化医疗保障体制改革的创新尝试,以商业化手段实现医疗
保障升级,减轻基本医疗支付压力。
承保赔付是决定“惠民保”能否走得更远的关键因素。投保门槛低就意味着大量
逆选择风险的存在,不排除带病投保,没病不投情况的发生。另外值得注意的是,这
款产品的低保费并没有换来很高的投保量,目前很多城市的参保比例不足20%,长
期可能导致公司投入下降。
业内专家表示,“惠民保”未来能否成功取决于参保人群数量是否能形成有效的
风险分散机制。一般认为参保人群覆盖率在70%至80%,才能有效分散风险。综
合上述事实不得不让人对该项目运营的可持续性产生忧虑。
当下,“惠民保”正呈现爆发增长态势,长远考虑,银保监会和国家医保局应联
合出台“惠民保”类商业医疗保险的发展规则,从经营资质、产品报备等方面设立准
入机制十分必要。“惠民保”项目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好事,尽早修复潜在风险点,才
能让民众在医疗保障上享受到更大、更长久的实惠。
[32]
\t
{{Creator}}
{{infoBody}}
{{$val.TimeAgo({Dtime})}}
[回复]
{{Creator}}:
回复
{{BeQuote}}
{{infoBody}}
{{$val.TimeAgo({Dtime})}}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