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在扩大投资方面有了一个新提法——“两新一重”。《
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扩大有效投资,重点支持既促消费惠民生又调结构增后劲的“
两新一重”建设。协同发展传统基础设施建设与“新基建”,旨在扩大内需和有效投
资,是拉动经济增长的新引擎。保险在这其中大有可为。参与基建项目不仅会给险资
运用带来新的机遇,保险保障功能也会在此过程中得到完善和创新。
银保监会发言人近日表示,银行业保险业将加大对“两新一重”的资金支持,大
力发展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消费金融,加大金融扶贫力度。充分发挥保险的风险保
障功能,支持依法合规创新,引导保险资金为实体经济提供长期稳定的资金支持。
险资蓄能“新基建”投资
对于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的“新基建”,国家发改委已给出权威解读。
有别于面向经济高速增长需要的传统基建,新基建更倾向于经济高质量发展需要的未
来型建设,既包括传统基础设施的“数字+”“智能+”升级,也包括以信息网络为
基础、以技术创新为驱动的基础设施体系建设。在今年各行业线下业务受到疫情冲击
时,数字经济撑起了一片天。新基建在应对经济下行压力上被寄予厚望。
中保保险资产登记交易系统有限公司总经理袁平海近日表示,从产业投向看,保
险资金具有期限长、收益稳定的特征,以及坚实的业务基础和管理优势,应当成为“
新基建”的基石投资者和价值发现者。截至4月,保险资金通过在该公司登记发行的
债权投资,对新基建投资达到1650亿元。
据《金融时报》记者了解,新基建领域已经或即将成为一些保险巨头的竞技场。
金融壹账通作为中国平安“金融+科技”战略的主要抓手,在区块链、人工智能、大
数据等层面取得不少核心技术突破,已累计申请国内专利2850项,国外专利申请
542项。平安资管人士表示,将会加大在“新基建”领域的投入力度,将投资视野
向新一代基础设施建设的5G、半导体、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等领域延伸。今
年3月,中国人保与越秀集团签约设立了总规模达百亿元的人保越秀粤港澳大湾区产
业投资基金,资金将重点投资于粤港澳大湾区内的城市更新、新基建等领域具有稳定
现金流的资产。
昆仑健康保险公司首席宏观研究员张玮表示,险资投资国家中长期战略项目具有
积极作用。从配置结构来看,我国保险资金投资流动性资产占资金运用余额的比例为
5.38%;固定收益类资产占比67.67%;权益类资产占比22.57%;投
资性房地产占比0.98%。险资参与“新基建”项目可以有多种渠道,例如信用债
、非标以及权益市场的一、二级投资。
张玮认为,由于险资的特殊属性,相对于其它金融机构而言更偏向于风险规避,
因此在信用评级上会追寻评级更高的投资标的。诸如投资规模较为确定的5G基站、
新能源充电桩和城市轨道交通,都会是险资青睐的对象。
传统基建项目“活水”不断
“两新一重”建设中的一个“重”主要指交通、水利等重大老基建工程。传统的
“铁公基”、水利、能源工程与老百姓生活密切相关。从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来看,短
期内“新基建”还不能从规模上取代传统基建。因为基建对传统制造业的拉动作用立
竿见影,对国民经济和劳动生产率起到了基础性的带动作用,必然与“两新”一同为
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积蓄巨大潜能。
近日,银保监会明确将加强对保险资金运用的政策引导,对符合国家导向的投资
项目,从投资范围、投资比例等给予政策支持。而此前,保险资金以债权投资计划、
股权投资计划等形式在基础设施项目建设中发挥了重要的支持作用。
比如疫情发生以来,为更好发挥债权计划对于疫情严重地区基建的支持作用,中
国保险资产管理业协会为支持抗疫的债权计划注册开辟了“绿色通道”。今年2月,
首批两只抗“疫”保险资金债权投资计划成功注册,合计规模34.62亿元。其中
,“平安养老—湖北交投紫云铁路基础设施债权投资计划”规模14.62亿元,资
金主要用于湖北宜昌紫云地方铁路项目建设;“光大永明—汉江国投襄阳基础设施债
权投资计划”规模20亿元,资金主要用于湖北襄阳汉江新集水电站项目建设。
在支持国家重大战略部署方面,比如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过程中,一批大型基础设
施的加速落地都离不开险资的支持。9个大湾区地市尤其受到险资青睐,2019年
新增投资金额1633.3亿元,同比增长22.9%,比2018年增速高19个
百分点。“入粤”险资主要投向能源、水利、地铁、港口、高速公路等重要基础设施
建设,还支持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三旧改造、商业新区、健康养老等重点项目,通过
股权投资方式支持重点企业发展。
整体来看,截至2020年一季度末,我国保险业资产总规模21.72万亿元
,同比增长13.66%,保险资金运用余额19.43万亿元,同比增长13.9
%。其中,保险行业通过投资债券、股票、债权、股权等方式累计为实体经济融资1
6.6万亿元。
在银河证券财富管理总部投资咨询负责人秦晓斌看来,老基建选择标的相对容易
,但投资者对标的收益预期不能过高,投资新基建要注意把握对行业发展节奏的掌控
,有一定难度。
服务新城镇建设大有可为
加强新型城镇化建设,大力提升县城公共设施和服务能力,新开工改造城镇老旧
小区339万个,支持加装电梯,发展用餐、保洁等多样社区服务……这些《政府工
作报告》中提到的实实在在的工作部署,与城市和乡村居民日益增加的就业安家需求
息息相关。实际上,保险参与“两重一新”不仅限于险资投入,还可以为基础设施相
关领域提供配套的保障服务。
中银证券全球首席经济学家管涛近日表示,智慧城市建设可能是未来新型城镇化
建设的一个重要方向。智慧城市,概括讲就是信息化、智能化与城市各方面建设的高
度融合。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目的,是通过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信息和通信技
术的结合,使广大市民感受到科技带来的生活质量和品质的提高。
科技赋能所催生的智慧保险,已经伴随智慧城市的兴起,为支持民生工程等领域
不断发挥创新力量。如今,保险搭载强大规则引擎和智能交互式核保引擎,可实现与
客户实时互动,线上预约体检,报告自动回传,函件自动下发,核保效率大幅提升。
利用数据技术为客户定制保险产品,可以更好地满足客户个性化需求。
与此同时,大型险企对于智慧城市建设颇为青睐。去年6月,中国人寿与万达信
息股份有限公司达成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双方在医疗健康、智慧城市、云计算、大数
据等核心业务领域协同发挥互补优势,在一网通办、市民云、城市大脑和城市安全等
领域深入布局,不断增强智慧城市信息化业务的综合竞争实力,服务国家医疗体系改
革。中国平安还专门成立了平安国际智慧城市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智能科技在城市生
活、交通、医疗、环保、教育、财政、安防、城建、扶贫等各个细分领域都有所输出
。
除去综合布局,甚至细微到上述的加装电梯项目,保险保障服务也有所覆盖。国
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特种设备监察局相关负责人在2019年给出了这样一组数据,
目前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均不同形式地开展电梯责任保险工作,10多
个省联合保监部门出台实施方案,覆盖电梯130多万台,占全国在用电梯近25%
。电梯安全责任险虽是小险种,但却关乎人身安全。在监管部门推动下,参与“保险
+服务”模式的保险机构在逐渐增多。保险可以施展拳脚的城镇公共服务领域还有很
多,随着科技支撑力的增强,保险保障的广度和深度还将继续拓展。
[32]
\t
{{Creator}}
{{infoBody}}
{{$val.TimeAgo({Dtime})}}
[回复]
{{Creator}}:
回复
{{BeQuote}}
{{infoBody}}
{{$val.TimeAgo({Dtime})}}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