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金融市场技术研究院
微信公众号
投资群
读书群
文章
  • 文章
  • 报告
  • 图书
  • 公募
  • 私募
  • 资讯
搜 索
上传文档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财经资讯 > 金融财经 > 保险 > 正文

保险反欺诈任重道远

06/12
2020
来源
金融时报
分享
江苏南京市公安局近日发布的一则案件消息让航延险成为广大网友热议的焦点。 案情显示,2015年至今,嫌疑人李某通过虚构行程,在近900次延误航班中获 得了300多万元理赔金。 据警方介绍,李某通过对航班及当地天气进行分析,在网上综合评论找到一些延 误率非常高的航班,待飞机起飞的时候再去察看当地天气,然后购买航班对应的延误 险。如果了解到航班可能不会延误,李某就会在飞机起飞之前把票退掉。一旦航班出 现延误,李某便着手向保险公司索赔。除了使用个人信息外,李某还以购买理财产品 等名义从亲朋好友处获取身份信息和银行卡信息,用于购买机票。 无独有偶。上海市公安局也在今年5月披露了该市首例航延险系列保险诈骗案。 据了解,犯罪嫌疑人杨某、何某等人招募组建团队,以免费乘机住酒店并提供一定报 酬为幌子,对外招揽乘机人。之后,犯罪团伙根据掌握的航班延误信息购买对应航班 机票,并分别通过保险公司官网、保险代理公司等渠道重复投保多份航延险,虚构被 保险人需要航空出行正常如约到达的事实,并使用私刻的航空公司及机场印章,伪造 多份航班延误证明,分别向各家保险公司申请理赔,涉案金额超过2000万元。 民航局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2019年,全国客运航空公司共执行航班461 .11万次,平均航班正常率为81.65%,全国客运航班平均延误时间为14分 钟,其中天气原因是造成主要航空公司航班延误的首要原因。可见,针对航班延误的 出行保障需求确实存在,但航延险业务频频涉及欺诈案件,是否也在提醒保险公司应 当高度重视此项业务风险? 事实上,记者也注意到,此前曾“风光一时”的航延险业务近年来已经呈现收缩 态势。除赔付率高企造成的业务亏损外,业内人士表示,道德风险和“逆选择”增加 业务经营压力也是险企选择撤出航延险市场的重要原因。值得关注的是,随着近年来 保险业逐渐推广的高效理赔服务落地,航延险多在确认航班延误后自动赔付,缺少实 地核赔,这无疑也给仍在开展的航延险业务带来了潜在风险。 但对于仍有意分享航延险市场蛋糕的保险公司而言,此次引发热议的李某案件所 指向的业务风控短板,应引起高度重视。 保险欺诈一直是保险行业难以根除的痼疾。相关统计数据显示,全球每年约有2 0%至30%的保险赔款涉嫌欺诈,造成损失金额约800亿美元。而且,近年来欺 诈手段越发呈现专业化、多样化、团体化等特点。例如,此次案件中的李某就曾从事 过航空服务类工作,对于飞机延误信息及保险理赔的流程都有所了解。而在上海市公 安局通报的案件中,部分犯罪嫌疑人曾是为航空公司代理机票业务的工作人员,既熟 悉航空公司工作信息流程,又能够通过不法手段获取航班延误信息。 这无疑进一步增加了保险公司的业务风险管控难度。但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 算、区块链等技术手段的发展,也在显著提升保险公司对风险进行更加精准评估的能 力,科技应用正是保险公司应对道德风险与“逆选择”的利器。但目前保险业在数据 质量、内部数据信息渠道畅通、外部数据共享等方面尚存短板,航延险骗保案频频发 生,更提醒保险行业需要加快解决上述问题,通过公司内部、行业内部、行业外部等 多层次、多方面合作,构建更加立体、完善的风控机制。 此次案件虽然对保险公司触动最大,但也给不少有意购买航延险的消费者提了个 醒。针对李某的行为是否构成诈骗,网友的意见并不一致。有观点认为,李某购买了 航空延误险后,如果因为各种自身原因没有实际乘坐航班,就不应去理赔;如果没有 乘坐航班又去申请理赔,就涉嫌违法犯罪。但也有网友称,如果李某没有伪造相关资 料,只是单纯索赔,则是违反保险法和合同约定的民事行为。 无论如何,李某的保险消费行为都不值得广大消费者效仿。如果想要为自身的出 行增加一份保障,消费者除了选择购买航延险外,还可以留意各航空公司航班延误相 关服务、补偿标准,根据自身的实际出行计划和需求,获取航班延误的合理补偿。 保险业是一个基于信任的行业。欺诈案件频繁发生无疑会侵蚀保险行业健康发展 的基石。近年来,监管部门推动实施销售行为可回溯制度等举措,均意在提升消费者 对保险的认可与信任,为行业营造良好的发展氛围。 从消费者的角度来看,“薅羊毛”虽然能短暂获得利益,但长此以往,必然会抬 高保险公司的理赔成本和运营成本,保险公司也将会采取限制风险保额甚至退出市场 等手段来防范风险,少部分人“薅羊毛”的最终结果仍是由大多数诚实守信的消费者 来买单。从保险公司来看,能够为消费者提供所需的风险保障是行业发展的目标,而 消费者有好的消费体验,同样有赖于险企自身风险管控能力的不断提升。保险消费者 与保险公司均能诚信、理性地在市场上互动,才是今后避免此类案件风险发生的根本 之道。 [32] \t
网友评论
{{Creator}}
{{infoBody}}
{{$val.TimeAgo({Dtime})}} [回复]
{{Creator}} 回复 {{BeQuote}}
{{infoBody}}
{{$val.TimeAgo({Dtime})}} [回复]
mtachn.com
© 2013 mtachn,.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48665885号-3
微信公众号
{"InnerBanner":null,"MbPageUrl":"/m/Datums/Info?id=71911","PageTitle":"保险反欺诈任重道远-金融财经 - 财经资讯","Redirect":null,"Data":{"TypeRow":{"id":4,"Name":"金融财经","Sort":1},"Rid":71911},"UserInfo":{"ID":0,"UName":null,"Face":nu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