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8日上午,以“上海国际金融中心2020:新起点、新使命、新愿景”为主题的第十二届陆家嘴论坛在上海开幕。交通银行董事长任德奇在会上讲话。
任德奇说:“今年,上海基本建成了国际金融中心,这是中国金融业历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上午,我听到了几位领导和嘉宾的讲话,很有启发性。刘鹤副总理在讲话中特别强调,“中国将坚定不移地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快金融改革开放措施的出台和实施。”。李强书记还表示,“应对危机最有力的办法是深化合作,相互帮助,共同克服困难。”
任德奇认为,最深刻的经验是开放是趋势,合作是共识。中国金融业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正处于历史最好时期,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和加强上海新金融合作提供了历史机遇。
首先,对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新时期的政策机遇将在高水平上迎来。
在上午的讲话中,各位领导都提到,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已经建立了比较完善的金融要素市场体系,市场规模和成交量已经足够大,全球金融服务业排名第四。未来,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应在金融对外开放方面,从“建”到“强”取得更多突破。关键是加快金融市场参与者及相关配套服务的国际化、多元化。
目前,外国投资者在我国要素市场的参与度不高,持有境内金融机构的外国投资者数量也不是很大,外国公司在我国资本市场上市的案例相对较少。虽然我国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的交易量已居世界第二位,但外资持股比例低于发达国家,也低于一些主要新兴经济体。外资参与中国金融市场的广度和深度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值得庆幸的是,近年来,我国金融业对外开放步伐逐步加快,并提出了一系列措施。特别是今年2月,国家财政管理部门会同上海市政府联合出台了“30项金融支持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政策,在金融业的扩大开放方面推出了许多有力的政策。这些政策措施在上海率先出台。李强书记在今天上午的讲话中提到,“在开放银行、证券、保险等行业方面,上海力争率先突破。”。这些都将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从“建成”到“强盛”的建设提供难得的政策机遇。
第二,加强上海与新加坡的金融合作,既是共同应对不确定性挑战的务实举措,也是双方共同提高国际金融中心水平的新机遇。
上海新加坡金融合作有着坚实的基础。特别是去年,上海和新加坡成立了综合合作委员会,将金融服务业作为双方加强合作的重点领域。
中国已连续12年成为东盟第一大贸易伙伴,东盟今年也首次成为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同时,双方产业链整合也明显加快。2018年,中国对东盟直接投资超过1000亿美元。中国与东盟经贸合作的深化,将为上海与新加坡的金融合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从双边金融合作本身来看,上海和新加坡发挥比较优势,进一步深化合作也具有很大的潜力和前景。上海是长三角一体化的“领头羊”,由相对高收益、高增长的中国资产支撑。2018年,长三角数字经济发展居全国前列,达到8.6万亿元(占全国28%)。对资金的需求也很大。新加坡国际化程度高,与国际接轨的软环境相对较好,在全球资金使用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新加坡超过三分之一的上市公司是外国公司,超过三分之一的中国公司去新加坡上市。应该说,双方优势互补的空间还是很大的。下一步,双方可以重点拓展要素市场的广度和深度,推动投资者国际化多元化等方面进一步深化合作,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在金融、科技、产业的良性循环和三角互动中进行新的探索。
三是深化金融业改革开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重新启动”,上海与新加坡金融合作不断深化,将为我们提供难得的历史发展机遇。
特别是交通银行,这家总部设在上海的国有商业银行,必须抓住机遇,建设“具有财富管理特色和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银行”。
下一步,交通银行将围绕跨境投融资服务、金融技术赋能、金融产品创新、复合型人才培养等四个方面,加大对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支持力度,帮助上海金融合作迈上新台阶促进双方资金、资产、产品、人才有效对接。
[32]
\t
{{Creator}}
{{infoBody}}
{{$val.TimeAgo({Dtime})}}
[回复]
{{Creator}}:
回复
{{BeQuote}}
{{infoBody}}
{{$val.TimeAgo({Dtime})}}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