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疫情等因素影响,保险业一季度经营压力增大。疫情之下,保险展业受阻,全
球经济下行,投资市场低迷,多数保险公司保费端和投资端受到双重打击,部分险企
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承压下滑。
近年来的“垫底者”进一步加速滑向深渊,一批寿险公司也在接近监管重点核查
红线附近。但分析人士表示,二季度险企保费收入回暖和投资端压力缓和,保险业有
望加速复苏,提升偿付能力。
合资险企偿付能力断崖式下滑
提到偿付能力,近年来最受业界关注的,便是中法人寿。
今年一季度,中法人寿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进一步下探至-18227.01%
,排名继续垫底。2019年一至四季度,公司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分别为-846
8.51%、-10425.91%、-14743.40%、-16130.78
%。
中法人寿偿付能力恶化已持续数年。
自2016年开始,中法人寿年度偿付能力充足率连续四年为负值,而且不断走
低。2016年至2019年,其偿付能力充足率分别是-140.31%、-40
35.96%、-7774.25%、-16130.78%;风险综合评级连续被
评为最低级别D级。
报告还显示,中法人寿一季度保费收入仅7万多元,净亏损1400万元。
如此惨烈的经营数据,背后是该公司从股东处“借款度日”的生存状态。中法人
寿称,公司2017年4月陷入流动性枯竭,为应对流动性危机,努力协调股东借款
,管理层降薪、削减非必要支出;日常运营均靠股东借款维持。
天眼查数据显示,中法人寿是中外合资保险公司,业务范围包括人寿保险、健康
保险、意外伤害保险等保险业务,目前由鸿商产业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北京人济九鼎
资产管理有限公司、法国国家人寿保险公司共同出资。鸿商集团持股50%,是其大
股东。
但大股东俨然成了中法人寿的“提款机”。据记者不完全统计,自2017年开
始借钱度日以来,累计向鸿商集团借款20多次,借款金额达2.5亿元。2019
年,借款金额超过5000万元。
中法人寿表示,目前面临的主要风险除了偿付能力不足,还包括流动性不足和人
员不足。持续亏损已让该公司资本金消耗殆尽,现金流持续净流出。人员流失,招聘
困难,部分关键岗位人员配备不足也成为该公司的“生存之痛”。
有分析人士称,长期靠借钱度日维持经营,对于一家公司来说,已经到了生死考
验的时候。
为了扭转颓势,该公司曾多次谋求增资扩股,但均未获批。报告显示,该公司仍
在全力推动增资扩股工作。
一批寿险公司面临“触线”压力
偿付能力未达标的险企,还包括长安责任、渤海财险、百年人寿、君康人寿,其
最新风险综合评级为C。
相关监管文件规定,偿付能力达标必须同时满足三个条件: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
不低于50%;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不低于100%;风险综合评级在B类及以上。
上述公司不达标,或因自身固有的问题,或因业务“踩雷”,或因投资收益未达
预期。
如长安责任就因此前“踩雷”信保业务,出现阶段性风险;君康人寿表示,受疫
情影响,公司部分投资项目进度延迟,金融市场大幅震荡下公司一季度投资收益未达
预期。
按照监管规定,当险企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低于60%或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低
于120%,会被列入非现场核查的重点核查对象。
珠江人寿、建信人寿、上海人寿、富德生命人寿、天安人寿、恒大人寿、中银三
星人寿的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均在120%-130%之间,接近重点核查线,“触
线”压力大。
不少承压险企表示,将加快资产配置节奏,加强对流动性风险指标和现金流的监
控,最大限度保证投资资产的安全性、收益性和流动性。在投资资产选择上,充分考
虑资产的流动性和可变现性。
除了个别几家偿付能力不达标外,其余险企均达标。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在20
0%以上险企占比超六成。虽然疫情对保费端及投资端的冲击等因素,让部分公司综
合偿付能力出现下滑,但业内分析人士认为行业整体偿付能力仍然较为充足稳定。
有分析称,随着国内疫情得到控制,二季度险企保费收入回暖,市场也出现企稳
迹象,投资端压力缓和,保险业有望加速复苏,提升偿付能力。
[32]
\t
{{Creator}}
{{infoBody}}
{{$val.TimeAgo({Dtime})}}
[回复]
{{Creator}}:
回复
{{BeQuote}}
{{infoBody}}
{{$val.TimeAgo({Dtime})}}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