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抗疫取得决定性成果,各行各业复工复产正在积极有序推进。日前召开的
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六保”,其中包括“保基本民生”。今年全国两会即将召开,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郑秉文将提交一份关于发挥失业保
险作用、尽快修订《失业保险条例》的提案。
他认为,但由于经济运行停摆将近4个月,失业群体的基本民生将面临困难,失
业高峰有可能不期而至,失业保险制度将再次迎来“大考”。应尽快修订《失业保险
条例》,改革失业保险制度。并认为这次疫情是不应浪费的一次改革机会。
失业保险制度的三个顽疾
我国失业保险制度于1999年建立,郑秉文注意到,这一制度长期以来形成三
个顽疾。
一是“失业受益率”(领取失业金人数占失业人数比例)低。例如,2018年
调查失业率是4.9%,失业人数是2130万人,但年末领取失业金的人数只有2
23万人,仅占失业人数的10%。220万左右已经成为一个奇怪的“常数”——
2009年是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最严重的一年,那年末领取失业金的人数仅为235
万。
二是“参保受益率”(领取失业金人数占参保人比例)持续下滑。2004年“
参保受益率”是4.0%(年末领取失业金人数是420万,参保人数是1.05亿
),到2018年降到1.1%(领取失业金人数223万,参保人数是2亿),1
5年间领取失业金人数减少了近1倍,而参保缴费的人数增加了1倍。
三是失业保险基金规模越来越大。失业保险制度里交钱的人越来越多,领钱的人
越来越少,于是,失业保险基金逐年增加,2004年基金累计余额仅为400亿元
,到2018年增加到5800亿元,15年里增加了15倍,这个数字还是在20
06年以来不断增加就业培训和稳岗补贴等各种名目的支出范围、2015年以来连
续5年降费之后的结果,否则,基金余额还要更大。
让失业人员有失业金是失业保险本源
“应打破常规,让所有失业人员都有失业金。”郑秉文认为,经济是有周期性的
,建立失业保险制度的目的是为了应对经济周期,失业保险基金结余的正常增长曲线
本应是一条波浪型的,经济景气时呈上升趋势,衰退时呈下降趋势。而中国失业保险
基金结余量的增长则是一条一直向右上方攀升的直线,甚至在2008年国际金融危
机期间也是如此,这是不正常的。
郑秉文称,今年4月份城镇调查失业率是6%,失业人数大约2600万,未来
几个月有可能迎来高峰,是考验失业保险制度的关键时刻。
“在很多国家全民发放现金做法的启发下,我建议,应打破常规,失业金发放范
围要打破两三百万人那个‘常数’,向全国所有失业人员发放失业金,不惜把‘所有
子弹’都打出去,甚至不惜让5800亿元失业保险金清零,让失业保险的作用回归
“本源”。”他说道,同时,即使这样,失业保险也不会伤筋动骨,失业保险月均制
度收入100亿元,一年就能恢复起来。
修订《失业保险条例》有两项重点
由此,郑秉文建议,应尽快修订《失业保险条例》,改革失业保险制度。并认为
这次疫情是不应浪费的一次改革机会。
《失业保险条例》的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在2017年12月就已完成向全社会
公开征求意见,至今没有公布修订版。长期看,修订《失业保险条例》才是改革的根
本。其重点主要有两方面:一是提高制度瞄准度。让更多失业风险高的群体和企业覆
盖进来。二是完善制度设计。
据悉,目前《失业保险条例》规定的领取失业金条件十分严苛,地方反映强烈。
例如,“非因本人意愿中断就业”这一限定条件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引发了一些难以回
避的现实问题:现实中有大量“被辞职”的现象,很多企业常以减薪、调岗等方式,
逼迫劳动者主动辞职,这么做既规避了规模裁员的制约,又可以规避支付经济补偿金
,同时劳动者也不愿意在其个人档案中记录下被辞退的情形,导致大量劳动者享受不
到应有的失业保障。更为急迫的是,应放宽失业农民工领取失业保险金的限制。
[32]
\t
{{Creator}}
{{infoBody}}
{{$val.TimeAgo({Dtime})}}
[回复]
{{Creator}}:
回复
{{BeQuote}}
{{infoBody}}
{{$val.TimeAgo({Dtime})}}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