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金融市场技术研究院
微信公众号
投资群
读书群
文章
  • 文章
  • 报告
  • 图书
  • 公募
  • 私募
  • 资讯
搜 索
上传文档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财经资讯 > 金融财经 > 银行 > 正文

央行“突袭”联合消费贷 紧急摸底意在探路

07/29
2020
来源
北京商报网
分享
7月28日,一份来自央行调查司发出的《关于开展线上联合消费贷款调查的紧 急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引发市场高度关注,从具体调查情况来看,监管主要 是向各银行了解消费类联合贷款业务的相关数据,同时,《通知》特别针对银行与蚂 蚁花呗、借呗的联合放贷情况进行了摸底。在分析人士看来,蚂蚁花呗和借呗的主体 均为小额贷款公司,此举显示出央行对于联合贷款合作方的集中度有所关注。疫情之 后,监管主要想要摸清当前的贷款余额、利率和不良率,以制定相应措施。 重点关注花呗借呗 针对商业银行联合贷款业务,监管或已在酝酿新的监管思路。7月28日,多位 银行业人士告诉北京商报记者,已收到央行调查统计司发出的《通知》,其中明确, 为掌握金融机构个人消费贷款业务创新情况,央行调查统计司决定开展线上联合消费 贷款调查。 根据《通知》,此次摸排对象主要为银行和农村信用社,金融机构只需填报自身 发放的部分,上报截止日期为2020年7月30日。不过,北京商报记者注意到, 互联网巨头蚂蚁集团在此次摸排中也承担着重要角色。 从统计表来看,此次摸底主要统计24家主要金融机构在2018年12月、2 019年6月、2019年12月、2020年1-6月等日期中与蚂蚁集团合作的 线上联合消费贷款数据,其中特别区分了机构与蚂蚁借呗合作及与蚂蚁花呗合作的月 末消费贷款余额、不良率、平均利率等。 针对央行调查统计司此次摸底调查,北京商报记者尝试采访蚂蚁集团,但未获得 后者官方回应。 麻袋研究院高级研究员苏筱芮告诉北京商报记者,从统计表来看,监管摸底的意 图总结为三点:一是贷款余额,即联合贷款规模到底有多大,试图对联合贷款的市场 影响力做一个初步评估;二是加权平均利率,即目前联合贷款产品的定价大致位于何 种区间;三是不良率,即联合贷款业务的风险状况。 苏筱芮进一步指出,当前,监管对互联网巨头难以直接作出具体规范,因此,主 要通过要求银行业机构,进而对互联网巨头施加影响,而排查蚂蚁集团主要是因为蚂 蚁集团在联合贷款中占据的规模比重最大、合作的银行最多,在摸排初期适合作为代 表。 “《通知》特别针对银行与蚂蚁花呗和借呗的联合放贷情况进行了摸底,而花呗 和借呗的主体均为小额贷款公司,此举显示出央行对于联合贷款合作方的集中度有所 关注。”零壹研究院院长于百程同样称。 据财新2019年10月报道,国内联合贷款市场规模已达2万亿元左右,涉及 数百家银行等金融机构,而蚂蚁集团在其中占了一半以上,约达万亿元。同期,蚂蚁 集团相关负责人在谈及联合贷款及相关政策时,曾呼吁监管对联合贷款再做一些调研 ,不要搞一刀切。 一资深分析人士直言:“当前,联合消费贷款主要是几家互联网巨头旗下的持牌 机构和银行合作进行,其中蚂蚁集团所占规模最大,因此监管摸底银行和蚂蚁集团的 合作,了解下集中度如何。可以预计的是,如果后期严控,肯定会影响放贷规模。” 紧急摸底意在探路 就线上联合消费贷款,《通知》明确,主要是指金融机构经由互联网获取合作机 构推送的客户信息,并与其他机构采用同一贷款协议、按约定比例向同一借款人发放 的个人消费贷款。而针对联合贷业务,监管酝酿已久。在银保监会最新发布的《商业 银行互联网贷款管理暂行办法》(以下简称《暂行办法》)中,就对联合贷款做了诸 多要求。 于百程指出,此次央行发布的紧急通知,应该是在除了常规监管之外的其他安排 ,需要紧急摸底消费贷款。于百程预测,央行通过摸底了解银行线上消费贷款的基本 情况后,下一步可能根据摸底情况,针对资金流向等方面进行进一步的监测和监管措 施。 贝塔金融研究院院长徐阳则称,此次调查是由央行主导,和银保监会制定的《暂 行办法》并非政出一头。从目前调查内容来看,应该是疫情之后,监管想要摸清当前 的贷款余额、利率和不良率,以制定相应措施,此举和《暂行办法》没有太大的关联 。 徐阳补充道,《暂行办法》本身对于联合贷款来说是一件好事,证明监管希望通 过细则来规范发展,而不是“一刀切”地禁止。长远来看,联合贷款对于推动实体经 济发展有很大的作用,《暂行办法》在贷款余额占比和出资比例上,也给了银行和联 营机构很大的空间。当然,监管意见也意味着银行挑选合作伙伴时会更加审慎,对于 合规性强、规模大的互联网平台是利好,而对一些资质较弱、合规性较差的平台,压 力会比较大。 值得一提的是,当前除蚂蚁集团外,包括腾讯、百度、京东等多家金融科技公司 均涉及到联合贷款业务。在苏筱芮看来,此次联合贷摸底摸排对象既有金融机构又有 互联网巨头,此举或将为全国范围内联合贷业务的统一监管打下基础,今后联合贷业 务的监管将有所加强。 前述资深人士则称,一旦监管严控,将直接影响与银行联合放贷的规模,而涉及 的这些金融科技公司,或将通过增加自有放贷或者寻找其他资产需求机构合作。 监管窗口指导可能性犹存 当前,《暂行办法》无论是从模式、资质还是流程方面,均为联合贷款给出了一 定的方向。不过,在多位业内人士看来,当前联合贷款仍存在一些风险隐患,不排除 后续监管进行窗口指导或出台纲领文件,进一步规范。 “联合贷款的最大问题在于债权人的资金多少是自有资金,多少是联合资金。” 柒财智库高级研究员毕研广称,在联合贷款模式下,主要会出现多个债权人的情况, 容易引发三角债,债权关系不明。在互联网模式下的贷款,更让借款人不清楚钱到底 是谁放的,容易造成品牌上的混淆。 苏筱芮则指出,目前联合贷款仍有多处问题有待监管整肃。具体来看,一是规模 占比,部分中小银行对联合贷款业务过于倚重,可能存在隐患,不排除后续监管窗口 指导或出台纲领文件。二是权责划分,联合贷款牵涉到互联网巨头、金融机构等各方 主体,在导流获客、贷中监测、贷后催收等方面的权利义务划分标准不统一,一旦发 生风险事件易造成各方推诿;三是不良处置,推测未来管理内容将参照此前地方已出 台文件,以及互联网贷款新规中的部分思路,例如金融机构不得将核心风控环节外包 ,在“隐性兜底”方面可能也会作出相应规范。 毕研广直言,联合贷款模式目前还不算成熟,从额度上来讲可操作空间还太小, 并且在实际操作中还涉及到了杠杆率的问题,以及向借款人有效界定债权关系的问题 。因此监管在鼓励双债权业务模式发展的同时,也应该细化政策,对于联合贷款模式 界定清楚。 “目前只是摸排阶段,如果后续监管思路接近互联网贷款的话,那互联网巨头联 合贷款的规模将会有所限制,在与银行之间的各项权责厘定方面将会比现在更加清晰 。”苏筱芮称。 [32] \t
网友评论
{{Creator}}
{{infoBody}}
{{$val.TimeAgo({Dtime})}} [回复]
{{Creator}} 回复 {{BeQuote}}
{{infoBody}}
{{$val.TimeAgo({Dtime})}} [回复]
mtachn.com
© 2013 mtachn,.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48665885号-3
微信公众号
{"InnerBanner":null,"MbPageUrl":"/m/Datums/Info?id=50871","PageTitle":"央行“突袭”联合消费贷 紧急摸底意在探路-金融财经 - 财经资讯","Redirect":null,"Data":{"TypeRow":{"id":4,"Name":"金融财经","Sort":1},"Rid":50871},"UserInfo":{"ID":0,"UName":null,"Face":nu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