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播大潮下,保险机构或营销员也开始探索“直播+保险”,挖掘直播作为保费
新的增长点的可能性,但潜在风险不容忽视。当前而言,保险直播的重心更宜偏向用
户教育,线下经营仍将是行业主流的展业模式。
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催生了“宅经济”,将互联网平台直播送上了神坛。“
直播+扶贫”“直播+明星”“直播+综艺”……“直播+”成为了消费重启的助燃
剂。
保险新产品发布会、保险公司晨会、险企高管直播“带货”……在万物皆可直播
的当下,保险也加入了直播大潮。
“直播+保险”快速兴起
保险直播,究竟播什么?
复旦大学中国保险与社会安全研究中心和《新快报》近期发布《保险营销观察报
告:保险直播“带货”的现状、风险分析与未来研判》(以下简称《报告》),将保
险直播内容归纳为两大类:一类是保险业内人士的内部培训与激励;另一类则是面向
保险消费者的线上营销。其中,面向保险业内人士的内部培训与激励主要包括保险高
管事业说明会和保险业务直播培训两个类别;面向保险消费者的线上营销可进一步细
分为保险产品线上发布会、为增加客户留存的保险知识讨论和保险方案制定等六个类
别。
“保险公司开展业务的方式正发生改变,一些险企高管纷纷试水,观看量和成交
保费的数据显示,直播销售效果上佳,保险代理人的身影也迅速增多,直播带货似乎
正成为险企新的保费增长点。”复旦大学风险管理与保险学系主任许闲表示。
比如,在5月9日水滴公司成立四周年之际,水滴公司创始人兼CEO沈鹏在快
手和微信同步直播。其中,快手平台上累计观看人数超过107万人,微信直播平台
累计3万多人。在一个多小时的直播过程中,水滴保险在快手平台的粉丝数量增加了
一倍多,沈鹏“带货”近1000万元。
“直播+保险”能擦出火花,背后是多重因素的叠加。
第4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调查显示,2019年年底,我国
网民的人均每周上网时间为27.9小时,在网民使用的各种App中,使用网络直
播类App市场占比为4.5%,可以估计,2019年年末,我国网民人均每周使
用网络直播类App时长约为1.2小时。在这样的基础上,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
,网络直播的用户规模及使用时长均得到了大幅增长,2020年年初,人均每周上
网时长大幅上升至30.8小时。
疫情的发生也同样提高了民众对于保险的关注。从2020年1月19日至2月
23日,“保险”一词在百度搜索指数及微信指数的大致走向基本一致,均在疫情开
始发展逐渐白热化的1月24日左右开始增长,并在企业陆续开始复工后增长速度有
所增加。保险,尤其是人身险,由于与大健康相关的特性,在疫情的背景下得到了较
高关注。
在需求正旺之际,保险机构或营销员趁势而为,开始探索“直播+保险”。
“直播+保险”非“法外之地”
然而,快速兴起“直播+保险”往往难掩由于前期准备不足而逐渐显现的问题。
《报告》指出,目前保险直播主要有三大问题。一是部分直播主体保险业务相关
经营资质的缺失。一些保险直播号、短视频运营号、保险自媒体营销号的主体企业实
际上是科技公司、咨询公司、文化传媒公司,并没有保险业务经营资质。此外,一些
主播并不具有保险销售资质。二是部分直播仅对保险产品作局部描述,甚至含有误导
性描述。比如,只提到产品的保障范围等方面,对于后续保费情况、健康告知情况等
,未做标注和说明;故意曲解政策或产品条款如宣称“过往病史不用申报”“得了病
也能买”“什么都能保”等。三是违规承诺、虚假宣传以及其他违规操作。比如,以
打折、送红包、抽奖等形式变相给予保险合同约定以外的利益等违规手段来获客。
误导性销售、服务能力不足、信息泄露等风险隐患逐步暴露,各地监管部门开始
锁定渠道,出手整治短视频、直播等自媒体保险销售误导现象。
针对短视频直播等自媒体保险销售误导现象,6月1日,河北银保监局印发通知
,要求各保险公司和专业保险中介机构对照监管要求,对履行主体责任、建立健全自
媒体保险营销宣传管理制度、完善信息监控和处置机制、加强从业人员合规教育等方
面开展全面排查。同时,针对当前短视频直播平台保险营销宣传存在的不当宣传、销
售误导等突出问题,开展专项治理整顿,加大对分支机构及从业人员短视频直播账号
和信息发布的审核力度,坚决清理未经报告开设账号和发布内容行为,严格追究相关
机构和人员责任。
6月23日,北京银保监局提示辖内保险机构关注保险网络直播和短视频合规风
险。具体来看,一是严格区分保险短视频、直播业务形式;二是严格规范保险短视频
、直播有关主体;三是严格管理保险短视频、直播相关内容。
北京银保监局的提醒明确了一点,直播平台并非“法外之地”。开展保险短视频
、直播销售活动,消费者可以通过视频提供的投保链接自主完成在线投保的,属于互
联网保险业务,应当符合《互联网保险业务监管暂行办法》的有关规定。保险机构应
当按照《关于加强自媒体保险营销宣传行为管理的通知》严格规范各级分支机构官方
和所属保险从业人员个人通过短视频、直播等方式开展的营销宣传活动,确保营销宣
传信息合规准确。按照这些要求,保险机构开展自查自纠和整改。
保险产品不适合直播“带货”
事实上,保险产品并不适合直播“带货”。与一套护肤品、一箱饮料、一台手机
等快消产品不同,打折便宜、点燃情绪、冲动消费等“套路”不能直接套用在保险产
品销售上。作为金融产品,保险产品销售与其他商品毕竟不同,几十页的保险合同、
几十年的保险保障、不低的保费,都需要消费者在购买前充分了解保险产品、了解自
身的权利,这都不是一场泛泛而谈的直播所能达到的。
《报告》认为,随着疫情缓解,线下经营仍将是行业主流的展业模式。保险直播
在科技的支撑下将在增员展业、队伍管理、客户经营、运营服务等方面,进一步提升
寿险公司的运营效率和客户体验,但能否可持续地为行业创造一定量级、更加客观的
贡献,还有待进一步验证和观察。
那么,保险直播究竟播什么?《报告》建议,重点应该放在普及保险知识,进行
用户教育,从而引流至自家平台。
从目前抖音、快手等平台的情况来看,一些粉丝基础薄弱的保险中介机构及代理
人账号会先选择以科普内容入手。比如,“一个故事说清楚什么是重疾险、医疗险”
“最实用的三种保险”“哪种保险千万不能买”都是非常常见的主题,这类账号为观
众普及专业的保险知识,以此来吸引用户眼球,获得用户的好感,从而把观众沉淀为
潜在客户。
普及保险知识非常必要。记者注意到,在这些普及保险知识视频的评论中,传递
出的仍然是对保险的不信任。“保险就两样不赔,这也不赔,那也不赔”“重疾险理
赔条条框框太多”“买了保险,理赔时1万元以下的都不赔”……事实上,近期寿险
公司发布的上半年理赔报告显示,大多数保险公司的理赔率都在96%以上,大多数
人都能成功获得理赔,被拒赔的概率很低。因此,现阶段保险直播要立足长远发展,
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消费者教育,提升保险行业形象。
[32]
\t
{{Creator}}
{{infoBody}}
{{$val.TimeAgo({Dtime})}}
[回复]
{{Creator}}:
回复
{{BeQuote}}
{{infoBody}}
{{$val.TimeAgo({Dtime})}}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