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7月,上海率先实施生活垃圾强制分类,随后各大城市纷纷跟进。北
京生活垃圾分类也步入了新阶段,今年5月1日起,新版《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
》正式实施,超薄塑料袋、一次性用品在北京的使用将受限,单位和居民不执行垃圾
分类将面临处罚。
被规范的不止是生活垃圾,随着绿色建造和建筑业的转型升级,建筑垃圾减量化
的工作已经展开。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日前发布《关于推进建筑垃圾减量化的指导意见
》(以下简称《意见》)表示,2025年年底,实现新建建筑施工现场建筑垃圾排
放量每万平方米不高于300吨,装配式建筑施工现场建筑垃圾排放量每万平方米不
高于200吨。
近年来,随着我国城镇化快速发展,建筑垃圾大量产生。根据有关行业协会测算
,近几年我国城市建筑垃圾年产生量超过20亿吨,是生活垃圾产生量的10倍左右
,约占城市固体废物总量的40%。建筑垃圾已成为我国城市单一品种排放数量最大
、最集中的固体垃圾。目前我国建筑垃圾主要采取外运、填埋和露天堆放等方式处理
,不但占用大量土地资源,还产生有害成分和气体,造成地下水、土壤和空气污染,
危害生态环境和人民健康。建筑垃圾已经加剧了我国城市土地、资源的紧张局面,严
重影响了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建筑垃圾的处理利用问题亟待解决。
此次发布的《意见》,正是为了改善建筑垃圾的现状,指导督促各级住房和城乡
建设主管部门建立健全建筑垃圾减量化工作机制,加强建筑垃圾源头管控,推动工程
建设生产组织模式转变,有效减少工程建设过程建筑垃圾产生和排放,不断推进工程
建设可持续发展和城乡人居环境改善。
《意见》明确,推进建筑垃圾减量化工作要以“统筹规划、源头减量”“因地制
宜、系统推进”“创新驱动、精细管理”三大原则为指导,有效减少工程全寿命期的
建筑垃圾排放,系统推进建筑垃圾减量化工作,推行精细化设计和施工,实现施工现
场建筑垃圾分类管控和再利用。
《意见》要求,今年年底,各地区建筑垃圾减量化工作机制初步建立。2025
年年底,各地区建筑垃圾减量化工作机制进一步完善,实现新建建筑施工现场建筑垃
圾(不包括工程渣土、工程泥浆)排放量每万平方米不高于300吨,装配式建筑施
工现场建筑垃圾(不包括工程渣土、工程泥浆)排放量每万平方米不高于200吨。
《意见》强调,要落实建设单位在建筑垃圾减量化工作的首要责任;各参建主体
要积极开展绿色策划、实施绿色设计、推广绿色施工,采用先进技术、工艺、设备和
管理措施;各级住房和城乡建设主管部门要加强组织保障和统筹管理,积极引导支持
,完善标准体系,加强督促指导,加大宣传力度,确保建筑垃圾减量化工作落到实处
。
同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组织编制了《施工现场建筑垃圾减量化指导手册(试行
)》,提出相应的技术和管理措施,为施工现场建筑垃圾减量化工作作出进一步的规
范和指导。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工程质量安全监管司、城市建设司有关负责人表示,推进建筑
垃圾源头减量,实施绿色策划和绿色设计是关键。施工现场是建筑垃圾减量化工作的
主战场。施工单位应当落实在施工现场的建筑垃圾减量化主体责任,编制施工现场建
筑垃圾减量化专项方案,在建筑垃圾源头减量、分类收集与存放、就地处置、排放控
制等方面采取相应措施。
[19]
\t
{{Creator}}
{{infoBody}}
{{$val.TimeAgo({Dtime})}}
[回复]
{{Creator}}:
回复
{{BeQuote}}
{{infoBody}}
{{$val.TimeAgo({Dtime})}}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