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商业健康险作为医疗保障制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基
本医疗保险的补充,受到了广泛关注。专家表示,自2009年我国启动新一轮医药
卫生体制改革以来,商业健康险获得了较快发展,但它的作用并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仍然具有较大发展空间。
今年3月发布的《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的意见》指出,
到2030年,全面建成以基本医疗保险为主体,医疗救助为托底,补充医疗保险、
商业健康保险、慈善捐赠、医疗互助共同发展的医疗保障制度体系。
国家医疗保障局发布数据显示,2019年全年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总收入为23
334.87亿元,中国银保监会公布的2019年健康险原保险保费收入达到70
66亿元,接近基本医保基金收入的三分之一。
“这个数据已经相当可观了,但公众对其感知度仍十分有限,这可能是由于健康
险的赔付支出在整个医疗支出中的占比仍然较低。”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卫生发展研
究中心研究员顾雪非在“疫情下健康险的新格局”线上研讨会上表示。
顾雪非认为,商业保险的作用空间很大。医疗费用中的自费部分,基本医保之外
的服务项目、药品等,以及分级诊疗体系建立后的一些个性化需求、非医疗服务、非
核心服务,都可以通过商业健康险来提供。
专家认为,商业健康险要在医疗保障体系中发挥更大作用,需要以大数据为基础
。“医疗信息的及时共享能够降低医疗成本,提高整体效率。”招商信诺人寿保险有
限公司总经理赖军表示。
“以前相关医疗机构是孤岛型的,信息不交流也不共享。”微医董事会副主席蔡
强认为,如果将政府、医院、药企和保险公司通过互联网化的平台形成合力,形成共
享、共赢、互助的大网络,能够有助于建立现代化医疗保障体系。
对于商业健康险未来的发展方向,专家表示,未来健康险还要围绕健康管理多下
功夫,把健康管理理念带向大众。
“商业健康险不应仅仅是传统的风险偿付设计,而是要从健康管理、对健康风险
进行干预的思路去找到新的发展路径。”顾雪非说。
中华医学会健康管理学分会常务委员王占山认为,目前保险机构真正通过健康管
理来管控风险的不多,大部分机构的健康管理都变成了获客工具、引流渠道、增值服
务,还没有发挥出健康管理真正的作用。
“保险公司健康管理还有较长的路要走,需要建立普适化评价和质量标准,打通
医疗机构数据,逐步建立自有健康服务能力。”泰康在线副总裁丁峻峰说。
[32]
\t
{{Creator}}
{{infoBody}}
{{$val.TimeAgo({Dtime})}}
[回复]
{{Creator}}:
回复
{{BeQuote}}
{{infoBody}}
{{$val.TimeAgo({Dtime})}}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