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金融市场技术研究院
微信公众号
投资群
读书群
文章
  • 文章
  • 报告
  • 图书
  • 公募
  • 私募
  • 资讯
搜 索
上传文档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财经资讯 > 金融财经 > 银行 > 正文

捷信的“内忧”:线下谋生维艰 线上转型面临挑战

07/28
2020
来源
华夏时报
分享
“消费金融行业资产端的质量目前还是可控的,但现在整个行业的形势是发生了 极大转变,就是线上化转型。”西南财经大学金融学院数字经济研究中心主任陈文如 是介绍国内消金行业的现状。 的确,随着数字经济的发展,数据已和其它要素一起融入经济价值创造的过程, 数字金融也成为金融机构关注的风口。由此,致力于打造“线下帝国”的捷信消费金 融(下称“捷信”),也不得不顺应时代趋势。 根据捷信近日在《捷赢2020年第三期个人消费贷款资产支持证券发行说明书 》中披露的内容,捷信主推的线下推广模式——POS点(贷款点,Point-o f-Sales)已经处于收缩态势,由2017年的23.7万个、全职雇员8. 7万人缩减至如今的21万个、3.1万人。 而捷信CEO在今年上半年发表的内部信中更是表示,公司转型之旅开启,并暗 示将进行裁员。“无论新冠疫情是否爆发,市场的发展都在加快这一趋势……这是公 司在流程自动化与数字化领域取得快速发展所带来的的必然改变……有些同事将无法 继续与捷信并肩前行。”该内部信写道。 互联网基因微弱的捷信的线上转型之路,或许较其他互金公司更为艰辛,而在线 下渠道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环境下,捷信的2020年将会比往常任何一年都难过。 线下激烈博弈 商品贷存乱象 自进入中国市场以来,捷信就选择二三线城市甚至是乡镇市场作为其主要开辟点 。根据媒体早期报道,捷信主要瞄准3C、家电、摩托车等刚需市场,采用“驻店模 式”,最大的特点在于没有固定网点,通过在合作的消费点派驻办公人员或设立柜台 ,围绕POS机终端,为有贷款需求的消费者提供分期付款服务,“客户只需在与消 费金融机构合作的商户处购物时,现场提交申请即可获得贷款”。 但随着市场日趋成熟,消金行业的玩家也开始并入商业银行的个人信用贷和各种 民间机构,依靠线下“单核”发展的捷信所遇到的挑战,自然比其他消金公司要多。 一位在深圳龙华区某手机销售店工作的店员就曾透露,店面一共四家分期公司驻 店,其中捷信、即有分期甚至在该店布局了“驻店分期员”以争抢客源。 “当有顾客需要办理分期购机时,问他们身份证、银行卡填个资料,同时通知两 家过来跟进办理,哪个先过来就给哪个公司办。”店员对媒体记者说,分期公司和门 店是互惠互利的关系,分期公司需要给门店分成,返额八个点。 目前,销售点贷款仍作为捷信的主要业务之一,指的是对于个人在零售商店或网 上店铺购买消费品提供的贷款。捷信另一大业务现金贷,则指就特定消费场景或一般 个人目的向客户提供的贷款。在中国,这两项业务对应为商品贷和自主支付的消费贷 。 然而,由于在放贷时对借款人的资质审核并不严谨,捷信的“线下帝国”乱象重 重,一度陷入“诱导贷款”和“校园贷”的风波。 例如,大量外卖平台的骑手投诉称,在应聘时被办理了捷信的电动车分期服务。 殷先生表示,在没有通过任何认证的情况下,公司成功给他办理了捷信分期,然而自 己并不符合捷信的放贷要求:办理贷款的个人必须要有工作单位,并且月薪达到20 00元以上,连续工作时间3个月以上。而对于这类电子贷款合同的内容审核问题, 捷信迟迟未给予正面回复。 记者梳理资料后了解到,如今全国各个地区均存在外卖平台的招聘站点,其中部 分存欺诈行为的站点会成立专门的办公室对接车行(多为“某某商贸公司”),为新 入职的骑手提供电动车销售服务。西安潇潇畅行商贸某分公司经理江某就自称与捷信 合作,让新骑手自己贷款买电动车。 而随着国民维权意识增强,此类车贷投诉声音不断增多,近年来,全国多个假冒 外卖平台招聘站点陆续被警方查获,捷信这一放贷渠道逐渐被阻断。广东华商律师事 务所的律师齐岩冰对本报记者说:“若有证据证实招聘点、车行、金融公司之间存在 恶意串通损害应聘者合法权益的,比如车行或金融公司对于招聘附加诱导条件是明知 的,并积极参与促成交易,就属于此类恶意串通,相应附加条件和贷款依法无效,三 家应对应聘者因此遭受的损失承担连带赔偿责任,招聘站点甚至涉嫌触犯强制交易方 面的刑法规定而面临刑事制裁。” 而媒体此前的一则播报,则详细介绍了捷信通过线下商品贷,涉及“学生贷”、 高利贷的始末。 “名义是叫手机分期付款,但没有给手机,而是给现金。3000元的贷款,抬 头是捷信,砍头息后到手1350元,而一年之内要向贷款公司偿还4920元。” 郑先生对记者说,由于发现及时,自己在念高中的孩子的这笔贷款没有造成严重后果 ,但与孩子深度交流后发现,浙江湖州的不至少高中生都在利用手机分期付款的方式 套现,换取零花钱。 “专门有一帮业务员在学校周围,以发广告、加微信的方式,找高二、高三刚刚 成年的学生办理贷款。”郑先生对记者说,这样的现象在安吉、长兴都有发生。 放贷审核疏漏不仅会危害借款人,也会给自身招致祸患。今年初,裁判文书网公 布了一则诈骗案判决书,捷信一员工利用审核不严、电销员账号密码管理混乱等漏洞 ,冒用他人身份申请现金贷98笔,骗取捷信资金达323万余元。而数据显示,自 2016年至2019年6月30日,捷信在中国区业务的不良贷款率分别为4.3 %、7.2%、9.7%、9.6%。 互联网基因微弱 转型挑战重重 到了2020年,新冠疫情又成为捷信两大消金产品的重大影响因素。 一方面,商品贷主要以线下渠道为主,但线下卖场在2020年一季度复工受限 ,人们的消费意愿也大幅缩减,放贷量由此收缩。而在消费贷方面,有媒体在今年2 月底报道称,作为医美分期巨头之一的捷信,已在2020年2月24日全线冻结医 美分期业务,待疫情结束后解冻。现象背后则是与捷信合作的医美门店在疫情期间关 业或倒闭。 根据捷信披露,2020年第一季度,公司净利润3000万元,降幅接近90 %;新增贷款发放量约为100.39亿元,同比去年一季度的235.90亿元减 少了57.44%。也因此,捷信今年三度发行金融债券被市场的行为认为是应对疫 情的一种措施。 截至目前,捷信年内发行ABS规模已达75亿元,最新一期于7月23日发行 。不过,在中债资信看来,本期证券入池贷款均为信用类贷款债权,基础资产质量一 般,且借款人的职业主要为工人,这意味着无抵押物,底层资产逾期或坏账风险较大 。再加上新冠疫情影响,基础资产未来信用表现可能会出现不利影响。 种种迹象都在透露着“消金公司转型迫在眉睫”的信号。不过陈文认为,对于互 联网基因微弱的捷信而言,线上化转型存在三方面挑战:风控、场景和资产端。 “线上风控要依靠数据积累和风控模型的效果,这与线下风控理念存在本质区别 。捷信此前一直布局线下渠道,因此线上风控能力相对薄弱,”陈文继续对《华夏时 报》记者说:“此外,捷信缺乏自有的、合作的线上场景,例如蚂蚁体系中的花呗可 以完全依托并绑定自家的淘宝生态圈。以往捷信是利用人海战术开发客户,以后可能 会变成和这些互联网巨头买流量,这样捷信也很难有自己的优势。” 陈文总结称,如果风控和场景问题解决不了,就很难让低风险承担能力者去购买 这样的资产。 [32] \t
网友评论
{{Creator}}
{{infoBody}}
{{$val.TimeAgo({Dtime})}} [回复]
{{Creator}} 回复 {{BeQuote}}
{{infoBody}}
{{$val.TimeAgo({Dtime})}} [回复]
mtachn.com
© 2013 mtachn,.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48665885号-3
微信公众号
{"InnerBanner":null,"MbPageUrl":"/m/Datums/Info?id=51840","PageTitle":"捷信的“内忧”:线下谋生维艰 线上转型面临挑战-金融财经 - 财经资讯","Redirect":null,"Data":{"TypeRow":{"id":4,"Name":"金融财经","Sort":1},"Rid":51840},"UserInfo":{"ID":0,"UName":null,"Face":nu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