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已改弦易辙。中国现在很少为中亚的大型基础设施项目提供资金。中企转向
制造业:这里建个公共汽车厂,那里建个水泥厂。如今北京提供贷款时,仍是由政策
性银行(国家开发银行和中国进出口银行)负责,但最好是在获得当地合作伙伴或其
他国家的联合资助后。
这种变化在过去两三年中逐渐凸显,有两个驱动因素:受援国要求提供有就业、
出口和工业能力的项目;以前为基础设施提供资金的中国金融机构如今希望分散风险
。这在中亚国家都有不同表现。
在哈萨克斯坦,中国的第一波投资是2007年到2013年,主要集中在油气
开采和对华输送管道方面。过去三四年来,中方投资更加多元化。制造业如今是中国
在哈参与经济活动的支柱。中国的银行仍向哈国有实体提供贷款,但如今会努力拉入
地方资金。中企也越来越善于在当地赢得欧洲资助项目的合同,比如太阳能和风电场
。
在乌兹别克斯坦,在中方资助下,该国谋求变成制造业和油气加工强国。塔什干
已与中信集团和华为签订协议,为其国内打造数字基础设施。此外,中企还在当地建
造了水泥厂和纺织厂。同在哈萨克斯坦一样,制造业如今也是中国在当地经济交往的
支柱。
在塔吉克斯坦,过去五年里,中国对该国不再有大规模贷款。但中企却稳步增加
对采矿、水泥、纺织和农业的投资(有时以合资企业形式)。与贷款不同,塔吉克斯
坦政府不必偿还这些钱。在一些行业,中国投资者创造了出口。比如,2013年该
国水泥产量仅3万吨,进口量约300万吨。到2018年,该国生产380万吨,
出口140万吨——几乎全是中企生产的。
在吉尔吉斯斯坦,中方贷款也在减少,因为吉政府担心债务负担。但中国私人投
资源源不断涌入该国,主要投资在炼油和金矿方面。
[185]
\t
{{Creator}}
{{infoBody}}
{{$val.TimeAgo({Dtime})}}
[回复]
{{Creator}}:
回复
{{BeQuote}}
{{infoBody}}
{{$val.TimeAgo({Dtime})}}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