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两年的保险圈,惠民保成为一大行业热词。据蓝鲸保险统计,目前已经有广
州、南京等十余个城市推出相关产品,在医保基础上,对自付范围风险进行覆盖,产
品以一年期为主,价格集中在49-69元,保额上限百万到三百万不等。惠民保的
走热,被业内认为是助推市场机制参与到医疗保障体系之中,实现社保与商保的有效
衔接。
自然,高性价比的惠民保,使得市场对产品盈利性、可持续性产生疑虑。业内提
出,惠民保是在医疗体系相对健全,保险流程健全的背景下推出,参与机构已将风险
敞口缩减到最低、最合理的状态,目前理赔数据并没有那么“可怕”。进一步,惠民
保的推进,还需要政策扶持、监管协同,保险机构,则需要在参保人群拓展以及支付
配合方面下功夫。
社保衔接商保,创新惠民保多地开花
最早,在2015年,深圳市创新推出“深圳市重特大疾病补充医疗保险”,平
安养老筹办,以“个人账户划扣+企业团体投保+个人资源出资”模式推进,面向深
圳市基本医保参保居民。这一产品,被认为是目前“惠民保”产品的雏形。
2019年,惠民保开始悄悄酝酿热潮。2019年初,南京市推出“惠民健康
保”,在基本医保基础上,提供百万保障,年缴费49元,不限年龄与职业。产品在
基本医保范围内的住院费用,自付超过2万元的部分按100%比例报销。
2019年末,广州市医保局指导,平安健康承保的广州市首款市民专属普惠型
重特大疾病补充医疗保险“广州惠民保”发布。广州市社会医疗参保人可进行线上投
保,保障期1年,保费同样为每人每年49年。
2020年以来行业的动作更为频繁。举例来说,3月,由太保财险承保,惠州
惠民保上线,5月,芜湖惠民保在芜湖市政府官微上线,产品由平安财险承保,为芜
湖市民专属普惠型重大疾病补充医疗保险,定价59元/人/年;同期,四川、成都
医保局指导,平安养老、太平养老、中华联合以及国宝人寿参与承保的成都惠蓉保;
苏州推出由东吴人寿承保的医疗险苏惠保;近日,人保财险承保的东莞市民保发布,
为东莞首个普惠型补充医疗保险,保费69元/人/年,保额上限300万,赔付比
例可提升至85%。
尽管名称不同,但“惠民保”的属性一致,即在地方性政府相关部门的推动之下
,由商业保险公司承保,通过商保与医保的衔接,为超出医保范围内部分风险,进行
兜底,具备低保费高保额的特点。
据蓝鲸保险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已有十余地推出惠民保产品,产品价格从4
9元到69元不等,保额均在百万以上,有声音将之称为“城市版百万医疗险”。
日前,布局较早的广州惠民保披露2020年上半年理赔数据报告,报告显示,
上半年广州惠民保累计服务用户8721人次,理赔结案数1964件,单笔最高理
赔额达到8.9万元。
值得一提的是,惠民保的模式不仅在于医保与商保的结合,第三方保险机构、销
售平台以及网络互助机构也相继加入,创新布局。如国富人寿推进的“惠桂保”普惠
型补充医疗保险,与轻松筹合作,引入众筹筹款模式;微保推出“全民保”服务专区
,汇总多地惠民保产品,并结合医疗健康在线服务平台进行保障。
今年2月出台的《关于深化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的意见》中提及,到2030年,
全面建成以基本医疗保险为主体,医疗救助为托底,补充医疗保险、商业健康保险、
慈善捐赠、医疗互助共同发展的医疗保障制度体系。
政策鼓励之下,惠民保正在快速落地,多地开花。
产品可持续性存疑虑,业内期待长期价值、产品沉淀
“惠民保是社保与商保的一次合作尝试,传统商业保险主要面临中高端人群,保
费相对较高,或者产品具备储蓄投资功能,与纯粹保障性质的社保,并未能形成密切
的配合”,南开大学卫生经济与医疗保障研究中心主任朱铭来向蓝鲸保险分析指出,
“目前多个城市推出的惠民保产品,作为社保的补充,以低廉的保费,在社保报销的
封顶线之上,进行二次补充保障,拓展药品目录,与全民性质的社保进行有效衔接”
。
“惠民保的布局,通过政府与市场合作,助推市场机制参与到医疗保障体系之中
,在公共治理领域运用市场化机制,使得保障体制更为多元化”,一位保险业内专家
指出。
惠民项目,催生热度,尤其在社保与商保合作的大势所趋之下,具备较高性价比
的惠民保,吸引市场关注。
但值得一提的是,从保险机构角度而言,不少业内人士担忧,“高性价比”的惠
民保产品,面临一定的风险,即可能出现短期赔付激增问题,当保险公司出现高赔付
率时,会选择停掉产品,难盈利导致产品的可持续性存疑。
“业内确实有不少对此担心的声音”,一位保险业内专家向蓝鲸保险表示,主要
在于理赔率,涉及消费者的逆选择,但从参与机构立场来看,却也不需过于悲观。
“惠民保是在保险机构相对成熟的运作环境中推进,国内目前的就医、用药流程
也相对规范,保险机构很难获得暴利,也不会血本无归”,新一站保险网总经理国婷
丽向蓝鲸保险提出,目前还没有充足的数据进行佐证赔付率过高,但参与机构已经将
风险敞口缩减到最低、最合理的状态,从小范围数据来看,赔付率“并没有那么可怕
”。
而把时间线拉长来看,国婷丽认为,“高性价比”惠民保的价值,并非局限于短
期盈利,而是在于通过这一形式,给消费者提供了以低成本,感受保险公司专业服务
、风险管理的场景,从而对保险有所认同,进而产生持续的消费,产生价值,增加用
户粘性。
目前各个城市推出的惠民保产品,以一年期为主,这也是消费者所担心,产品可
持续性的诱因之一。“目前的惠民保产品以一年期为主,是因为一年期对于消费者而
言是相对容易接受的周期,对应到保费价格,测算也相对合理”,国婷丽向蓝鲸保险
分析指出。
“虽然目前保险公司还没有明确提出保证会有同等条件的续保,但从行业反馈来
看,不少机构做好了长期布局的准备,给消费者提供稳定持续服务,这也是行业的口
碑”。
那么,未来惠民保,需要在哪些方面进一步努力?
“商保机构的公信力逊于政府机构,因此从社保角度来说,对于参保人群而言,
社保应该更为积极的扮演引导与支持的角色,鼓励更多的机关单位参与其中”,朱铭
来建议道。
而从监管角度,他指出,惠民保涉及商业保险与社保的配合,商保由银保监会监
管,社保归属于社保局管辖,因此建议设立双重监管机制,在惠民保产品本身的定价
、服务、保险公司参与的资质要求等方面,建立综合的评价体系,对商保的服务,通
过协议的方式,有所促进与监督,防范一哄而上与一哄而撤,造成不良影响。
而对于保险机构而言,朱铭来向蓝鲸保险分析指出,一方面需要商业保险机构完
善内控机制,管控成本、提升服务能力,而更重要的,则在于参保人群的把控。“从
目前布局的城市数据来看,以社保参保人数为基数,比较好的数据是惠民保产品的参
保率大约为20%-30%。基于风险分散机制,只有当参保的人数足够多,基数足
够大,才能实现有效的风险分散,这就需要保险机构在拓展参保人群方面多做一些工
作”。
同时,希望商保机构能够积极配合下一步医疗支付方式改革,建立DRGs的整
条路径,搭建合理的支付架构,如按病种付费,细化各病种支付比例,同时建立好信
息沟通平台与机制。
“目前各个城市的产品不尽相同,各地区有各自的特色,价格也有所差异,伴随
着时间的沉淀,会逐渐尝试出更为适合市民的模式与方案”,对于惠民保进一步的发
展,国婷丽预估道。
[32]
\t
{{Creator}}
{{infoBody}}
{{$val.TimeAgo({Dtime})}}
[回复]
{{Creator}}:
回复
{{BeQuote}}
{{infoBody}}
{{$val.TimeAgo({Dtime})}}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