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金融市场技术研究院
微信公众号
投资群
读书群
文章
  • 文章
  • 报告
  • 图书
  • 公募
  • 私募
  • 资讯
搜 索
上传文档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财经资讯 > 金融财经 > 保险 > 正文

长护险再扩围 4000万失能老人距离社保“第六险”还有多远?

10/22
2020
来源
华夏时报
分享
在江苏南通虹桥公园亭廊边,80岁的姚琴英用轮椅推着82岁的老伴邵有才饶 有兴致地看着晨练老人学习民族舞。 7年前,邵有才中风瘫痪在床,由于子女工作忙碌,日常起居都要靠姚琴英照顾 。老伴人高马大,洗澡翻身都是难题。由于康复不当,邵有才语言功能不断退化。“ 24小时在家还是忙不过来。”姚琴英说。 这一切从3年前申请长护险后发生了变化。邵有才每月从医保个人账户扣除20 元,每周有两次护工上门,提供洗澡、指导康复、理发等各种服务。如今,他们甚至 有空闲出来散步透气。 这是新华日报报道的一个典型案例。在中国,老龄化不断加速,失能人员已经超 过4000万,他们的护理是一个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因此,长护险的试行对这些 老人意义重大。长护险全名为长期护理保险,作为保障失能人员基本生活的社会保险 制度,也被称为社保“第六险”,是老龄化时代一个特殊的缓冲垫。 目前,国家关于长护险的相关机制正在摸索实践过程中,在2016年,国家曾 组织了一批试点“探路”,包括上海、重庆、广州、青岛等15个城市,与吉林、山 东2个重点联系省份。截至2019年6月底,这些地区的参保人数达8854万人 ,42.6万人享受待遇,其中69.8%都是居家护理,年人均基金支付9200 多元。 而在今年9月,长护险试点再次扩围。北京和君咨询有限公司合伙人王志刚告诉 《华夏时报》记者,这一次扩围扩大了试点城市,也增加了试点的期限,是推动长护 险发展迈出的更大一步,在探索适应中国国情的长期护理保险框架体系,在制度框架 、政策标准、运行机制、管理办法等方面,做出了一些更加有益的探索。 “从这次试点的情况来看,现在国家更多考虑的是研究长护险的筹资机制,包括 享受待遇人数的情况,也包括经办服务的情况,以及提供护理服务的情况。这次之所 以推动在更大范围上的试点,这些方面还需要摸索一些经验。”王志刚说。 钱从何来? 9月份国家医保局会同财政部印发《关于扩大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的指导意见 》(下称《意见》),新增14个试点城市,试点期限两年。在总结前期试点经验的 基础上,着眼于建立独立险种,扩大试点。据国家医保局官网政策解读材料,本次《 意见》在资金筹集、待遇支付、管理服务三方面,均作出了细化安排。 其中,长护险如何筹资受到了广泛关注。在过去几年试点城市的运行当中,长护 险基本上建立起了几种筹资模式,包括医保基金的拨付、财政拨款、个人缴费、单位 的共同参与。其中,最主要的资金来源依赖于医保基金的统筹划转,但是个人、单位 、政府等各方面的责任划分并不明确,导致医保基金负担较重,长护险基金可持续性 较低。 这次《意见》提出,职工参保人群筹资以单位和个人缴费为主,缴费责任原则上 按1:1比例分担。优化筹资结构,采取费率平移的办法,提出从单位缴纳的职工医 保费中划出一部分作为长期护理保险的单位缴费,建立长期护理保险独立筹资渠道, 不新增单位负担。个人缴费部分可从其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个人账户中扣缴。 这意味着个人与单位将成为长护险的主要出资方。“从法定意义上来讲,相当于 我们以后缴纳医保资金,包含了长期护理保险必须缴纳的部分。现在虽然采取的是在 原来缴费基础上的扣减,但将来会不会增加这一部分,会不会增加单位的负担,这也 是需要研究的。”王志刚说。 同时,这也意味着政府财政的介入程度很轻。“所谓长期照护,要解决长期的问 题,就要更加明确个人、政府、社会应承担的责任,才能够实现可持续的发展。”王 志刚指出,这次长护险的筹资机制,实际上是采取了一种互助共济的方式来运作,其 中单位和个人占了主要的比重。但是政府如何承担这部分的任务,仍需进一步研究探 讨。 “从职工的角度出发,我在工作年限已经完成了纳税,当我丧失劳动能力之后, 特别是失能以后,我之前纳税的部分应该给我提供一些保障。所以政府在这一块接下 来如何发挥作用,这个是很重要的。”王志刚说。 从各国的实践来看,在日本,长期护理保险资金的资金来源是个人和政府各承担 50%,政府部分由中央和地方政府各自承担一半,在韩国,参保人和政府承担80 %和20%,其中参保人部分由企业和个人各自承担一半。而美国长期护理保险则采 取商业化经营模式,完全由商业保险公司承保,国家不强制投保,个人自愿出资投保 。 社会力量入局 《意见》亦提出支持引入社会力量参与经办服务,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激发市场 主体活力。这会充分调动社会力量的积极性吗?市场空间有多大? 在提供长护险服务的过程中,共有四方社会力量可以参与进来。一是评估机构, 不仅评估老人的失能情况,也评估长护险服务的质量。二是信息系统公司,可参与建 立长护险公共管理平台。三是商业保险公司,长护险的经办服务要依托商业保险公司 ,完成长护险的支付评估、理赔。四是养老机构,为老年人提供照护服务。 其中,商业保险公司与养老机构的角色十分重要。但值得注意的是,他们在长护 险中的利润空间很有限。以养老机构为例,可以分为盈利性机构、民办非盈利性机构 ,还有公办公营的和公办民营四类。 和君咨询提供的数据显示,民办非盈利性机构提供的照护服务占比最大,可以超 过70%,公办公营的机构次之,在16%-17%左右,盈利机构则较少。而据青 岛市医保局在2020年5月公布的数据,长护险定点护理服务机构的包干结算标准 ,按照护理的不同级别,每床每日的费用基本在50-160元之间,这个费用水平 也并不高。 “长护险实际上带有一定公益类性质,就是说虽然能承接服务,但是实际上这样 的业务给养老机构本身带来的利益并不是很大。”王志刚说。而很多养老机构参与进 来,是看中了长护险业务以外的空间。比如,养老机构成为长护险定点,不仅可以吸 引更多的老人加入机构,还可以延展居家服务业务,所以很多民办非营利性机构会愿 意承接。 商业保险公司亦是如此。政府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引入商业保险进行经办服务 ,商业保险不以盈利为目的,而是以完成督办任务为目的。 值得注意的是,商业保险公司亦在开发商业护理险产品。与长护险概念类似,这 些商业护理险由个人购买,等到一定年龄为参保人提供护理需求。目前约有18家健 康险公司推出了此类产品,其中中国人保健康公司、昆仑健康保险、和谐健康保险做 得较好。 以人保健康今年推出的美好今生护理保险为例,6-55周岁的人群可投保,保 障至80周岁。如果被保险人在60周岁以前伤残,每年可获残障护理保险金;若年 满60周岁未发生残障护理,保险公司会主动通知客户参加护理需求评估,确认达到 轻度失能及以上护理需求等级的,均可以每年获得护理保险金。保险满期时,皆可获 得所交保费的120%作为最后一笔老年护理保险金。 王志刚表示,商业护理险产品主要分成两类,一类以传统的长期护理为主,第二 类既有长护险的功能,还有一些理财收益的功能。“这是商业护理险和长护险不一样 的地方,它有商业的价值在里头。”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保险学院教授孙洁认为,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只能“保基本”, 若要让更多人在失能后享受到优质护理服务,就需要构建多层次的护理保险制度,充 分调动社会力量参与。 目前,商业护理险与长护险都处于探索过程中。而在未来,商业保险必将发挥更 重要的作用,满足更多人群多样化的需求,提供或高端或细分等相对差异化的服务。 护理人员短板如何补? 除了各项标准与机制仍在探索之中,长护险面临的另一个突出问题,就是养老护 理员的短缺。 这个缺口有多大?若按国际上失能老人与护理人员人数比3∶1的标准推算,中 国目前至少需要1300多万名护理员,而现有养老护理从业人员不足100万。 “而在这不足100万的护理员中,持证的专业护理员才几万人。实际操作养老 护理的护工都普遍年龄大,40-50岁,学历比较低,流动性又很高,而且大部分 都没有进行过专业的护理知识和临床护理的经验,满足不了未来长护险给失能老人服 务的需求。这就是对长护险发展最大的一个制约。”王志刚说。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会发展研究部研究室主任、研究员冯文猛亦指出,我国的 养老服务发展时间尚短,面向老年人的医疗护理服务刚刚起步,各领域的照护服务发 展极不充分,专业护理人才也严重不足。在一些试点地区,还出现了虽有资金支付保 障,但无对应的实际服务,也无法对服务进行合理定价的困局。 国家也注意到了这部分的短板。在2019年9月,民政部专门出台了《关于进 一步扩大养老服务供给促进养老服务消费的实施意见》,提出要在2022年底前培 养培训1万名养老院院长、200万名养老护理员、10万名专兼职老年社会工作者 。 2016年后,一些高校也开展了健康服务与管理等相应的专业课程,这些专业 的就业方向涵盖老年医疗和康养中心。比如浙江中医药大学、滨州医学院、山东体育 学院、广东药科大学、成都医学院。 不过,养老护理员的月薪普遍偏低。《华夏时报》记者在第三方求职网站上查询 发现,北京地区招聘养老护理员的月薪集中在3000-5000元,大多不限年龄 。相比之下,同样负责护理的月嫂月薪可达到10000-20000元。 北京一家民营养老机构的一名55岁养老护理员对媒体表示,自己每个月拿到手 的工资在3200元左右,在这家养老机构里,已算“高薪”,但赚的都是辛苦钱, 工作基本上没有节假日,也没有八小时内外之分,休息也只能是忙里偷闲。 这名养老护理员此前并没有太多照顾老人的经验:“我来自农村,也没有啥文化 ,过去一直在家务农,来北京8年换了3份工作。”在接受岗前培训后,她已经做了 做4年的养老护理员,负责照顾半自理和生活完全不能自理的老年人。“护理老人还 是挺累的,喂饭、翻身、擦洗身体、清理大小便,这都是我们每天必须要做的。有时 候遇到老人心情不好,会突然破口大骂,我们也只能忍着。” 对此,王志刚认为:“一个好的配套机制,不光是培养出来技能,最后还得留得 住,留在这个行业里面,而且他还能够干得高兴,能够有收益,这是一个长周期的过 程。”目前,无论是从体制机制的完善,还是相关服务人员、机构的配套来看,长护 险要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第六险”,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32] \t
网友评论
{{Creator}}
{{infoBody}}
{{$val.TimeAgo({Dtime})}} [回复]
{{Creator}} 回复 {{BeQuote}}
{{infoBody}}
{{$val.TimeAgo({Dtime})}} [回复]
mtachn.com
© 2013 mtachn,.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48665885号-3
微信公众号
{"InnerBanner":null,"MbPageUrl":"/m/Datums/Info?id=19096","PageTitle":"长护险再扩围 4000万失能老人距离社保“第六险”还有多远?-金融财经 - 财经资讯","Redirect":null,"Data":{"TypeRow":{"id":4,"Name":"金融财经","Sort":1},"Rid":19096},"UserInfo":{"ID":0,"UName":null,"Face":nu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