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运站、城市公交、地铁等公共交通领域发生的乘客猝死事件引起社会各界对AED的极大关注。在北京市交通委员会和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员会的积极推动下,10月27日,北京地铁启动了AED配置工作。到2022年底前,北京轨道交通车站将实现AED全覆盖。
AED,中文名称为“自动体外除颤器”,是一种能够自动识别异常心律并给予电击除颤的急救设备。操作该设备无需具备专业背景,操作者在接受一定的培训后即可使用。因其抢救心跳骤停患者的成功率远高于徒手心肺复苏,又被称为“救命神器”。此前,关于AED的推广与应用,中国交通报曾多次报道。
三阶段实现所有车站AED全覆盖
今年6月16日,北京市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强本市院前医疗急救体系建设的实施方案》,明确要求推动火车站、地铁站、交通枢纽、长途客运站、公园、景区、大型商场、体育场馆、社区等公共场所按标准配置AED等急救设施设备。
27日上午,记者在北京地铁1号线、4号线西单站均看到了已经安装好的AED设备。AED放置于车站的显著位置,设有指引标识并张贴了使用说明,方便使用者按照流程使用。
此次北京的AED设备安装工作按照“试点先行,分步推进”的原则,以每站1台AED设备的配置标准,分三阶段有序实施。
2020年底前,完成地铁1号线、2号线、13号线、4号线、大兴线、大兴机场线、燕房线等7条线路104座车站的AED配置工作;2021年底前,完成地铁5号线、6号线、7号线、8号线、9号线、10号线、首都机场线、八通线、14号线、16号线等10条线路229座车站的AED配置工作;2022年底前,完成地铁15号线、昌平线、亦庄线、房山线、S1线剩余5条线路65座车站的AED配置工作,实现轨道交通车站的AED全覆盖。2020至2022年新开通线路也将同步配置AED设备。
全路网1700余人已取得AED急救证书
为切实发挥AED设备的效用,北京地铁运营公司积极开展员工急救和AED培训取证工作,提高突发情况下的救急能力。“所辖线路已有852名员工完成急救培训取复证,具备AED使用资质,年底前还将完成480名员工的培训工作。”北京地铁运营公司运营服务管理部刘珊表示。
“目前,京港地铁所辖线路各车站一线工作人员中,经过急救专业机构的培训并取得资格证的占42%。”北京京港地铁有限公司站区长刘露介绍到。此外,京港地铁还定期组织员工进行复训,5座测试车站中的相关岗位人员还完成了AED配置厂商的二次培训。
自2019年起,北京地铁运营企业与北京市急救中心、北京市红十字会建立培训机制,为地铁员工进行AED培训取证。目前,全路网共有1700余人取得AED急救证书,配置AED的车站每个班组至少2人具备AED急救资质。
未来,北京地铁运营企业将在现有培训人员的基础上,重点强化心肺复苏及AED实操技能,切实保障广大乘客的出行安全。到2022年底,北京在实现轨道交通车站AED设备全覆盖的同时,一线站务人员培训取证率将达80%以上。
AED联通院前急救指挥调度体系
“我们的调度人员除了完成派车等事宜之外,还会指示告知并推送附近的AED设备的位置,让AED尽快到达现场,挽救生命。”北京急救中心培训中心主任陈志介绍到。
除了增配设备,此次安装还会将AED纳入信息系统。通过信息化手段加强与院前急救指挥调度体系的联通,急救调度中心可全面掌握全市所有AED设备的定位及状态。“到今天为止,已有5台AED在120指挥调度平台可以找到其位置与光标。未来,AED设备将会陆续在120调度平台进行注册。”陈志补充到。
下一步北京将汇总火车站、地铁站、交通枢纽、公园等公共场所所有AED设备的联网信息,形成全市范围内的AED地图,便于市民第一时间获悉周边AED设备的位置及是否可用,提高AED的社会使用效率,切实保障广大市民的生命安全。
“AED设备为公众设计,使用风险低,判断准确,在理论上谁都可以使用,没有资质门槛。我们推荐经过培训的人使用,这样可以提高使用效率。在120调度体系的指导下,即使没有经过培训,也可以使用。”陈志表示。
[188]
\t
{{Creator}}
{{infoBody}}
{{$val.TimeAgo({Dtime})}}
[回复]
{{Creator}}:
回复
{{BeQuote}}
{{infoBody}}
{{$val.TimeAgo({Dtime})}}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