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金融市场技术研究院
微信公众号
投资群
读书群
文章
  • 文章
  • 报告
  • 图书
  • 公募
  • 私募
  • 资讯
搜 索
上传文档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财经资讯 > 金融财经 > 银行 > 正文

模型估算:银行让利实体经济的空间与能力有多大?

11/12
2020
来源
东方财富网
分享
简单地说,银行业今年的主题就是让利实体。复杂一点说,那也是在让利实体和尽量存点利润(比如藏到拨备里)之间求个平衡。 无论如何,让利实体是已经真金白银给出去了。全年1.5万亿让利目标是妥妥会完成的,截至9月末,据央行数据,已经实现的让利完成度就超过了1.1万亿。 空间 不过今天和一位券商分析师聊了聊,笔者获得了另一个视角:如果用银行“净息差减不良”的简单模型来预估银行业让利实体的空间,中国银行业的空间其实已经较小。 据他引述的计算结论,我国的这个差值在全球仅超过日本,比所有发达经济体都低。 “继续让利会让金融机构资产质量进一步承压的。”他表示。 从监管近期密集表态来看,核心内容主要表达了两层意思:首先是继续强调金融防风险,其次是强调金融要服务实体经济,这些是十四五规划的重要内容,大方向不会变化。 央行行长易纲表示,下一步,金融管理部将门通过深化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改革促进降低贷款利率、实施两项直达货币政策工具、减少收费等方式,推动金融部门向实体经济让利。 能力 其实我在想,让利也应该重在“合理”二字,银行也需要在这个过程中保持自身持续稳健经营,所谓“既要方向正确,也要兼顾商业正确”。如此,这一过程也不失为一块经营能力的试金石。 就以上文中“净息差减不良”的简单公式来看,里面是有若干变量,考验银行能力的。 “净息差”里头,银行的确势必要对客户降低贷款利率的,这一点不能变。但仍然有办法: - 一是,可以努力加强存款成本管控,推动低成本存款平稳增长来优化存款结构呀,比如招行三季报显示净息差逆势上升了,原因之一就是低成本负债比较多; - 二是,看信贷结构的话,零售业务比较强、零售贷款恢复得比较快的银行,净息差也容易保持得好一些。相比对公,零售贷款资产收益相对较高。 以上这两项,说白了落脚点还是优质客户经营、增加客户粘性的“内功”。 看完“净息差”看“不良”,让利时期对银行而言很重要的比试就是风控能力。减少损失就是增加盈利了。风险是滞后出现的,业内都认同这一轮“应延尽延”之后,未来的2到3年都会上演资产质量保卫战。(更多关于风控的分析,点击跳转本号早前专栏文章《上市银行不良率小幅回落?真正的拉锯战在后面呐》)。 我的一位大行京津冀某地负责人朋友最近就郁闷得不行,刚刚因为考核倒数,在内部会上做了类似于“检讨”的发言,紧接着分行又吃了监管关于信贷投放政策执行较差的通报。翻译成大白话就是,既没有赚到钱,又被监管认为支持服务实体经济不到位,无异于“double kill”。 管中窥豹,这或许是能力相对较弱的分行的困境。他们之前做惯了大企业客户,模式不行、零售也起不来,真实的中间业务也欠缺。听说他们最近也没啥法子好想,看到银保监会对于全行有一条中长期制造业全年增长25%的监管红线,于是赶紧又去吃回头草,傍上了在上一轮经济周期中已经“不待见”的钢铁等一些制造业企业。 但仍然,面对“让利”任务叠加市场考核的双重指挥棒,只会路径依赖的“当铺”型业务模式已经捉襟见肘。 [32] \t
网友评论
{{Creator}}
{{infoBody}}
{{$val.TimeAgo({Dtime})}} [回复]
{{Creator}} 回复 {{BeQuote}}
{{infoBody}}
{{$val.TimeAgo({Dtime})}} [回复]
近期热点
mtachn.com
© 2013 mtachn,.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48665885号-3
微信公众号
{"InnerBanner":null,"MbPageUrl":"/m/Datums/Info?id=9741","PageTitle":"模型估算:银行让利实体经济的空间与能力有多大?-金融财经 - 财经资讯","Redirect":null,"Data":{"TypeRow":{"id":4,"Name":"金融财经","Sort":1},"Rid":9741},"UserInfo":{"ID":0,"UName":null,"Face":nu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