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金融市场技术研究院
微信公众号
投资群
读书群
文章
  • 文章
  • 报告
  • 图书
  • 公募
  • 私募
  • 资讯
搜 索
上传文档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财经资讯 > 宏观经济 > 国际宏观 > 正文

疫情防控“下半场”需要哪些“硬手段”?

05/27
2020
来源
经济参考报
分享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当前,疫情尚未结束,发展任务异常艰巨。在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的双重压力下,我们要采取哪些“硬手段”,打好防疫救治“下半场”? 在政府工作报告列出的医疗重点任务中,防疫救治医疗设施、移动实验室、应急物资这3个名词,受到代表委员关注。 “报告提出的医疗重点任务非常有针对性。”全国人大代表、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张伯礼说,为了防止疫情暴发导致的医疗物资短缺,应尽快补上防疫救治物资的短板。 “当时有的医院没有呼吸机、可移动CT,都是临时调配。”张伯礼1月27日刚到武汉时,疫情形势严峻。他建议,修改传染病防治法,完善抗疫战略物资存储与调配制度,“平时用得上,战时能顶上”。 在与新冠病毒的战斗中,移动实验室立下汗马功劳。在吉林舒兰疫情防控最吃劲的时候,中国疾控中心支援的P3移动实验室承担了大量的核酸检测任务。 全国人大代表、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一医院院长华树成认为,目前,我国县一级医疗机构核酸检测能力仍显薄弱,在疫情防控常态化的背景下,用移动实验室作为应急检测的补充力量十分必要。 “疫情发生早期,深切感受到应急物资保障的短缺,这给疫情防控带来极大挑战。”全国人大代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副院长刘艳建议,应急物资应做国家和民间储备两手准备。民间储备可以发挥企业市场化储备的优势,解决目前储备品种单一、储备规模难以应对巨灾的现实需求。 新冠肺炎疫情考验下,政府工作报告部署“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被不少代表委员认为是“应时之举、长久之策”。 作为拥有较多医药卫生界知识分子的民主党派,农工党中央提案提出,构建满足重大疫情防控与应急管理需求的现代化公共卫生治理体系,加强公共卫生和生物安全领域专业人才培养与基础研究,大力提高全社会卫生健康素养。 “大疫之后要痛定思痛,完善公共卫生体制,很关键的一点是注重医防结合。”全国政协常委、中国医学科学院院长王辰建言。 在医院这一端,综合医院和传染病专科医院在疫情考验下,正探索更好地参与公共卫生治理,促救治关口“前移”。 一个多月前,河北沧州市成立“疫病防控和公共卫生临床管理中心”,建立市县乡村四级联动的医防体系。 为此事奔走的是全国人大代表、河北沧州市中心医院党委书记温秀玲。她在深入基层开展疫情防控时,深感疾控部门和综合医院平时应形成合力,建议要发挥地方实力较强的综合性医院的带动作用,将基层疾控机构和传染病医院管理、发展起来。在疫情袭来时,这种模式有助于协同作战。 作为一名心胸外科专家,全国人大代表、江苏无锡市人民医院副院长陈静瑜完成了多例新冠肺炎晚期肺纤维化病人的肺移植手术。疫情期间,他还提出组建国家级肺移植团队等建议并被采纳。 王辰也建议,设立国家级的医学科学院、医学健康科学基金,以充分激发医学研究活力,培育立于全球医学科技前沿、可堪承担国家使命的医学科技战略力量。 [19] \t
网友评论
{{Creator}}
{{infoBody}}
{{$val.TimeAgo({Dtime})}} [回复]
{{Creator}} 回复 {{BeQuote}}
{{infoBody}}
{{$val.TimeAgo({Dtime})}} [回复]
mtachn.com
© 2013 mtachn,.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48665885号-3
微信公众号
{"InnerBanner":null,"MbPageUrl":"/m/Datums/Info?id=82693","PageTitle":"疫情防控“下半场”需要哪些“硬手段”?-宏观经济 - 财经资讯","Redirect":null,"Data":{"TypeRow":{"id":1,"Name":"宏观经济","Sort":0},"Rid":82693},"UserInfo":{"ID":0,"UName":null,"Face":nu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