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检、进站、乘车,对于乘坐地铁等轨道交通通勤的市民来说,这样的场景再常见不过。
近年来,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快速发展。截至2019年年底,全国内地41个城市已开通轨道交通,运营线路190条,运营总里程达6172公里。
与此同时,常态化的大客流给地铁安检工作带来较大挑战。以北京为例,2019年城市轨道交通工作日日均分时进站量最高峰在早上8时至9时,达82.92万人次。“即使平均来看,乘客出行便捷性需求与安检能力之间的矛盾也比较突出。此外,城市轨道交通安检还存在物品漏检、部分站点检查程序流于形式、人力和资金投入高等问题。”全国政协委员、交通运输部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兼总工程师王先进坦言。
如何提升城市轨道交通安检的科学性,真正让安检为安全服务?
“首先要树立安全管理新理念。”王先进表示,安全是相对的,全员安检也不能确保100%无事故,建议将全时段、全站点、全员安检优化为巡检或抽检。在车站出入口、站厅层、站台层、列车内等乘客聚集地点配置专门的巡检力量,应用高新技术设备辅助监视,并实施抽样检查,及时处置可能的危险情况。
据了解,上海等城市已开始在部分站点探索快速通过安检新模式,通过实名制审核的乘客可无需安检直接进站,警察和安检员会对快速通过的乘客身份及物品进行抽检,如发现携带危险品,将取消快速通过资格。
王先进认为,城市轨道交通进站安检处于反恐防范的最末端,不能完全依赖安检,而应该更多从社会面防控的角度,综合施策、标本兼治,特别要坚持情报先行、先发制敌、保持主动的原则,力争把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相关部门应加强情报收集、分析和研判,及时发出预警;对城市轨道交通配置相应警力,加大日常巡逻查控力度;根据情报信息,建立分级巡检制度,提高城市轨道交通的见警率。
信用体系建设是安检新模式的重要应用基础。王先进建议,加强乘客信用体系建设,对乘客进行信用分级,建立安检“白名单”。对“白名单”乘客免检或抽检,对失信行为建立惩戒制度,逐步建立分类安检系统,提升安全管理水平,提高地铁乘客进出站效率。
“技防代替人防是未来的发展趋势。”王先进分析,应积极推广应用智能、快速的安检新技术、新产品。例如,采用新型X光安检机等非接触式新技防设备、研究建立智能识别声光报警系统、研究应用视频数据智能分析技术与人脸识别等新技术实现乘客分类安检等。这些技术手段不仅可以提升安检工作效率,降低安检劳动强度,还有利于集中精力于重点区域、重点目标的防控。
[188]
\t
{{Creator}}
{{infoBody}}
{{$val.TimeAgo({Dtime})}}
[回复]
{{Creator}}:
回复
{{BeQuote}}
{{infoBody}}
{{$val.TimeAgo({Dtime})}}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