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我国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问题,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首都医科大学副校长王松灵建议,从国家战略层面完善我国公共卫生常态管理和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危机管理模式,打造符合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健康需求的公共卫生体系。
王松灵表示,目前我国公共卫生管理层级多,预警和决策效率低,应急反应能力不足,应急预案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不强。此外,国家对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和队伍建设的力度以及经费投入明显不足,2019年医疗卫生经费投入临床占95.3%,而公共卫生仅占4.7%,专业人员社会地位低,经济收入差,队伍不稳定,人员流动性大,人才流失严重。
因此,王松灵建议,应建立我国公共卫生常态管理和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危机管理模式,做好公共卫生体系的顶层设计,把公共卫生体系作为国家安全体系和应急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来管理,坚持公共卫生的公益性原则和国家主导及国家投入的原则。
王松灵认为,应加强我国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加大公共卫生投入。提高公共卫生专业人员待遇,改善专业人员工作及生活条件,营造有利于稳定公共卫生专业队伍和人才培养的环境,提高对公共卫生从业人员教育背景和素质能力要求,逐步实行公共卫生机构的准入制度和公共卫生专业人员的执业资质许可制度,使我国公共卫生体系更加科学化和专业化。
“理顺体制机制也是重点。”王松灵表示,应构建完整和相对独立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系,加强应急能力和应急储备,提高应急预案的操作性和有效性,使危机管理常态化。
除公共卫生应急体系建设外,王松灵认为,我国临床医学人才培养体系尚存在问题,亟待进行相关改革。王松灵建议,统一临床医学专业入口学位设置,建立“5+3”为主体的临床医学人才培养体系,授予医学博士学位(MD)。完成“5+3”培养后,部分可申请专科医师培训,培养高水平复合型临床医学人才,尤其紧缺的传染病、呼吸疾病、公共卫生、危重症急诊专科人才,合格者授予专科医师资格证书,不再与学位教育挂钩。
“加强培养复合型医学人才。”王松灵表示,医学教育越来越需要向宽基础、广口径拓展。目前我国医学教育的基本模式是临床医学本科加住院医师规培,后者过早过渡到专科。因此,应重构临床医学知识结构体系,住院医师规培构建以全科医生培养为目标的课程体系,培养医学生临床思维和以多学科整合理念进行疾病诊疗的能力。
同时,加强应急防控知识体系及专科人才队伍建设。王松灵建议,在临床医学本科及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课程体系中加大应急防控知识体系,确保在全科医生培养为目标的知识体系中应急防控能力提升。同时加快推进建立专科医师培训制度,设立传染病学、急诊医学、呼吸科等专科医师培训,确保领域中高水平复合型专业人才培养,以提高国家的应急防控重大突发传染病的水平和能力。
[19]
\t
{{Creator}}
{{infoBody}}
{{$val.TimeAgo({Dtime})}}
[回复]
{{Creator}}:
回复
{{BeQuote}}
{{infoBody}}
{{$val.TimeAgo({Dtime})}}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