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金融市场技术研究院
微信公众号
投资群
读书群
文章
  • 文章
  • 报告
  • 图书
  • 公募
  • 私募
  • 资讯
搜 索
上传文档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财经资讯 > 行业研究 > 医药卫生 > 正文

杆状病毒二硫键形成通路研究方面取得进展

06/05
2020
来源
生物谷
分享
5月20日,国际学术期刊《病毒学杂志》(Journal of Virology)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生物安全大科学研究中心胡志红、王曼丽团队的最新研究成果,论文题为Per os infectivity factor 5 (PIF5) identified as a substrate of P33 in the baculoviral disulfide bond formation pathway(《口服感染因子PIF5是杆状病毒二硫键形成通路中P33的底物蛋白》)。 二硫键的正常形成对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十分重要。一些大DNA病毒可利用自身编码的巯基氧化酶来形成蛋白质的二硫键,从而保证病毒蛋白更好地折叠及装配。之前的研究发现,杆状病毒的核心蛋白P33具有巯基氧化酶的功能,P33缺失或突变会影响子代病毒粒子(budded virus,BV)的产生、病毒包涵体的正常装配以及口服感染的建立。由此推测P33可能通过影响不同底物蛋白的二硫键形成,在杆状病毒生活周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P33的底物蛋白一直没有得到鉴定。 该研究利用烷基化试剂AMS分析发现,当P33缺失时,口服感染因子5(Per os infectivity factor 5,PIF5)的二硫键不能形成。利用体外氧化实验,科研人员进一步证明了PIF5可以被P33催化氧化,说明PIF5是P33的底物。随后他们构建了一系列PIF5半胱氨酸位点突变的重组病毒,发现这些突变体对感染性BV的产生和病毒包涵体的装配均无明显影响,但PIF5二硫键的正常形成受到了影响,而且这些突变体均丧失了口服感染能力。以上研究揭示了杆状病毒二硫键形成通路的首个底物蛋白,发现PIF5二硫键的正常形成是病毒口服感染所必需的,并提出了杆状病毒二硫键形成通路的模式图。 [19] \t
网友评论
{{Creator}}
{{infoBody}}
{{$val.TimeAgo({Dtime})}} [回复]
{{Creator}} 回复 {{BeQuote}}
{{infoBody}}
{{$val.TimeAgo({Dtime})}} [回复]
mtachn.com
© 2013 mtachn,.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48665885号-3
微信公众号
{"InnerBanner":null,"MbPageUrl":"/m/Datums/Info?id=75551","PageTitle":"杆状病毒二硫键形成通路研究方面取得进展-行业研究 - 财经资讯","Redirect":null,"Data":{"TypeRow":{"id":3,"Name":"行业研究","Sort":2},"Rid":75551},"UserInfo":{"ID":0,"UName":null,"Face":nu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