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金融市场技术研究院
微信公众号
投资群
读书群
文章
  • 文章
  • 报告
  • 图书
  • 公募
  • 私募
  • 资讯
搜 索
上传文档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财经资讯 > 行业研究 > 建筑建材 > 正文

五年革新重回A股国机重装的退与进

06/09
2020
来源
经济参考报
分享
在国机重型装备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国机重装”)旗下的二重装备德阳基 地内,一座100千瓦飞轮储能装置示范项目已上线运行,同时一座可以批量化生产 飞轮储能装置成台套产品的智能工厂正在基地内建设,一期工程预计年内建成投产, 产能达1000套/年。 当前,我国飞轮储能装置市场规模预计在千亿元以上。其核心部件飞轮的直径不 到60厘米,在二重装备生产的一系列“大国重器”中实属“小不点”,并且与工业 母机、大型铸锻件和核电石化容器等主要产品没有直接关联。但正是这小小的飞轮, 见证了历经60多年光荣与风雨的二重装备朝着新兴装备制造领域再出发。 “经过连续七年深入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我们已从一家具备极限制造能力的 制造企业,转型成为集科工贸于一体、覆盖全产业链的高端重型装备集成服务商,正 齐头并进地推动传统领域转型升级和新兴领域开拓创新。”国机重装董事长韩晓军对 《经济参考报》记者说。 6月8日,国机重装重新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股票简称“ST国重装” ,证券代码601399。此时,距其前身二重重装主动退市已过去五年。五年间, 国机重装通过扭亏脱困与二次创业,回归良性发展轨道,连续四年实现盈利。 退市、减债 生死“急救”无缝对接 2013年7月,国务院批准中国机械工业集团有限公司(下称“国机集团”) 与中国第二重型机械集团有限公司(下称“中国二重”)实施联合重组,挽救当时深 陷连续巨额亏损的中国二重。 始建于1958年的中国二重是国家重大技术装备制造基地,是该领域少数具备 极限制造能力的企业,曾研制出诸多中国“首台”“首套”,解决了一系列国家“有 与没有”的难题,为共和国工业发展立下赫赫战功。近些年,人们熟知的百万千瓦级 压水堆核电技术“华龙一号”、C919国产大飞机里的部分关键零部件都出自中国 二重。 然而,这样一家“国宝”企业,却因下游的钢铁等行业持续低迷以及日本福岛核 电站泄漏事件等因素影响,自2011年起连续亏损。至2014年末,中国二重负 债总额超过248亿元,资产负债率高达近134%,其中,有60多亿元银行贷款 逾期,企业面临重大困境。 同时,受连续亏损影响,中国二重所属主业上市公司二重重装于2014年被暂 停上市;若继续亏损,2015年将遭遇强制退市,直接关系到5万多名中小投资者 的切身利益。因此,化解二重重装的退市风险成为中国二重重组后的当务之急。 中国二重要想重新站起来,必须恢复自身“造血”能力。经反复研究,国机集团 决定“以退为进”,对二重重装实施主动退市。2015年5月21日,二重重装从 上交所摘牌,并于7月20日在股转系统挂牌转让。至此,5万多名中小投资者利益 实现平稳过渡,整个过程零投诉,成为我国启动资本市场退市改革以来的首个成功案 例。 “脱困保卫战”首战告捷后,国机集团及中国二重又立即着手推进248亿元的 债务重组。事实上,中国二重的债务不仅数额庞大,结构也极为复杂,除了25家银 行的带息金融负债159亿元外,还有2000多家债权人的非金融债务,包括融资 租赁、保理、中票、企业债等特殊融资工具。 2015年,中国二重通过“以股抵债+现金偿还+保留债务”的综合偿债方案 ,高效推进司法重整程序,两个月内债权人会议高票通过重整计划,实现了“快进快 出”。 重整后,中国二重资产负债率从134%降至90%左右,每年节约利息支出约 6亿元,为扭亏脱困赢得了宝贵的时间与空间。 在法制化“止血”的同时,国机集团也在中国二重内部推开一系列降成本、去产 能举措:通过提前退养、离岗休养、协商解除劳动合同等分流途径,将中国二重在职 职工从1.3万余人减少至7600人左右,年减少综合人工成本支出约5亿元;出 资近40亿元收购盘活八万吨模锻压力机、镇江出海口基地、成都工程中心大楼等重 大资产,既减轻了中国二重的运营压力,又保留了核心竞争力。 三年精准攻坚马不停蹄,中国二重不仅如期完成了扭亏脱困的阶段目标,还在2 016年、2017年分别实现利润5.3亿元、5.7亿元,成为近年来中央企业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功的案例。 改体制、引战投 二次创业“满血复活” 活下来并不是中国二重的终极目标。早在二重重装主动退市时,公司就向投资者 承诺争取尽快重新上市。但要想兑现这一承诺,就必须彻底改变企业旧的生产经营模 式,重新锻造市场竞争力。 统计显示,中国二重先后为中国及世界市场提供了超过200万吨的重大技术装 备。老二重人为此而自豪,但也能清醒地看到短板:业务板块过于单一,只精耕于制 造,长期处于价值链的最底端。 “常常是总包公司分一块的项目,二重就做一块的设备。”国机重装战略投资部 部长李国庆告诉记者,重型装备行业单件小批量生产的特点,使得企业的经济效益难 以同步发展,这也是中国二重在改革中必须要解决的根本问题。 基于这样的考虑,国机重装于2018年3月正式挂牌成立。作为国机集团的二 级子公司,国机重装下辖四大板块:二重(德阳)重型装备有限公司(简称“二重装 备”),主营制造生产业务,并承接原二重重装下的所有资产、负债、业务、资质和 人员;中国重型机械研究院股份公司(简称“中国重型院”)面向冶金、重型装备制 造等行业进行综合性装备技术研发、设计;中国重型机械有限公司(简称“中国重机 ”)以工程总承包、带资运营、贸易和服务为主营业务,承担国机重装制造能力“走 出去”的任务;国机重装成都重型机械有限公司(简称“成都重机”)是国机重装打 造的立足西南地区的又一国际工贸平台。 换句话说,国机重装集合了行业领先的国家级科研院所和全球拔尖等级的极限制 造能力,具有从科研、制造到国际工程贸易的全产业链优势。这样的配置在全国同行 业中也不可多得。 “国机重装及所属企业的优势资源及业务互不相同、互有缺项,通过科工贸协同 、优势互补,可形成‘研发+制造’‘研发+制造+工程总承包’‘研发+制造+海 外贸易’等多种形式的完整产业链。”国机重装总经理助理、经营发展部部长倪德重 对记者说,多样化的内部协同不仅形成企业发展的良性循环,相较于外部协同而言也 有更高的稳定性。 同时,工贸企业的融入也为国机重装打开国际市场的大门,打破过去单一国内市 场的局限。目前,国机重装正积极投身“一带一路”建设,在全球40多个国家(地 区)设立营销分支机构;以EPC模式承建了百余项海外重点工程,形成“开发一批 、签约一批、执行一批”的海外项目良性循环;以BOT模式成功进行海外投资,并 取得较好的投资效益。 在国机重装的“1号文件”《2018-2020年总体战略》中,公司的战略 主旨明确为“科工贸协同,国际化驱动”。 2016年,时任二重重装铸锻公司机加二车间党支部书记、副主任的张义强通 过选拔考试,赴中国重机老挝南俄4水电站项目开展为期三年的工作交流,任该项目 的项目现场经理助理。从制造企业的生产单位来到工贸企业的海外项目部,张义强强 烈感受到了市场竞争意识和系统性思维的重要性。 “在二重这样的传统国有大企业里,我们生产车间需要专心做好产品并按期交付 。对客户满不满意、产品盈不盈利、市场竞争等方面重视不够。但在老挝,我要参与 项目的安全、质量、成本、进度、协调各方等管理工作,逐步转变了工厂化的管理观 念和既有的固定思维模式。”张义强说,老挝驻外的经历让他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好 的管理是可以为企业创造巨大价值的。 事实上,在张义强赴老挝之前,二重已经着手对内部架构进行大调整,将过去以 各部门和车间为主体的生产单元重新构建为重机、铸锻、核电石化、运输等业务板块 ,各板块实行自主经营、独立核算、自负盈亏。 “过去是各个环节‘各管一摊’、分段核算,现在是一个项目从销售、设计、研 发、生产交付到售后‘一条龙’跟到底。”现为二重装备重型机械工程公司重机厂党 总支书记、副厂长的张义强说,新模式下员工的市场意识、质量意识、成本意识和风 险意识均有所增强,各个环节能够精准控制成本,从而使单个订单的利润回报更高; 同时,还带来产品质量提升、交付期缩短等效益,受到客户认可。 打破老工厂体制的束缚,建立起与市场接轨的生产经营机制,是国机重装着力提 升企业可持续经营能力的手段之一。2018年底,国机重装还完成了定向发行,落 实了国有资本金权益,并从产业链上下游相关中央企业中引入了东方电气、三峡控股 、中广核控股、国新资产以及结构调整基金等5家战略投资者,资产负债率进一步降 至60%以下,产权结构得到优化。 2018年、2019年,国机重装分别实现营业收入95.2亿元、92.7 亿元,利润总额6.2亿元、6.4亿元,保持了高质量发展的良好势头,并满足了 申请重新上市的各项要求。2019年12月12日,国机重装正式向上交所提出重 新上市申请。2020年3月13日,上交所根据上市委员会的审核意见,同意了国 机重装重新上市的申请。 集成、高端 加速拥抱“更大市场” 近年来,国机重装“大作”频频,不仅成功研制了12000吨航空铝合金厚板 拉伸机、19500吨自由锻造油压机、新型智能化热模锻压力机等重大成套装备, 还成功研制了百万千瓦级超超临界火电高中压转子、百万千瓦级核电常规岛转子、百 万千瓦级水电水轮机铸锻件、重型燃气轮机复合转子、国内最高水头长龙山抽水蓄能 机组转子中心体等高端铸锻件。 “国机重装正在构建 ‘一体两翼’发展格局:‘一体’,即以研发制造为主体 ,重点突出创新引领;’两翼’,即以工程承包和投资、贸易与服务为支撑,统筹国 内外两个市场。”韩晓军告诉记者,国机重装正加快推进传统领域转型升级,着力解 决“卡脖子”难题,有力支撑国家自主可控;同时,还抓住战略性新兴产业机遇,加 快推进新兴领域开拓创新,着力培育新的增长点。 在与中国二重重组之初,国机集团投入专项研发经费10亿元,支持中国二重加 快科技创新及成果产业化。目前这项“长线投资”已撬动新产品新增销售订单超16 亿元。其中,大型粉煤热解装备、系列化飞轮储能装置、油气污染物处理装备、垃圾 熔融裂解处理装备等战略性新兴产品正加快产业化步伐。 国机重装科技发展部高级主管高林自2007年进入中国二重后,一直在科技部 门工作。他明显感觉到,过去几年间企业的科技创新成果产业化在提速。 高林告诉记者,在传统体制下要研发新产品,往往是企业内部组一个团队,花三 四年时间来研究,拿出产品后再去推广,不仅周期长,成本也高,并且现实的困境是 大家还是把主要精力放在生产上,只是顺便做研发。如今,国机重装的创新思路更加 开阔、不拘一格,往往凭借在制造领域的长期积累沉淀,与有技术资源或市场资源的 企业强强联合,以包括混改在内的多种形式共同推进前沿技术尽快落地开花。 “我们不再‘闭门造车’,创新的积极性和专业性更强,更贴近市场需求,节奏 也更快了。”国机重装科技发展部部长王卫红说,“快节奏”的创新也倒逼着市场部 门主动出击去寻找机会。 从单一制造企业到集成服务商,国机重装还在酝酿多种新业务,潜力有待进一步 释放。 “中国二重60多年来所积累的深厚‘家底’正展现出她的巨大价值,发挥科工 贸协同优势,必将成为国机重装下一步发展的新动能。”韩晓军告诉记者,公司完善 的检验检测平台、大件物流运输体系等在未来都将公共化,这将使企业能够快速切入 高端服务业等“赛道”,衍生出新的经营模式。 [19] \t
网友评论
{{Creator}}
{{infoBody}}
{{$val.TimeAgo({Dtime})}} [回复]
{{Creator}} 回复 {{BeQuote}}
{{infoBody}}
{{$val.TimeAgo({Dtime})}} [回复]
mtachn.com
© 2013 mtachn,.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48665885号-3
微信公众号
{"InnerBanner":null,"MbPageUrl":"/m/Datums/Info?id=73963","PageTitle":"五年革新重回A股国机重装的退与进-行业研究 - 财经资讯","Redirect":null,"Data":{"TypeRow":{"id":3,"Name":"行业研究","Sort":2},"Rid":73963},"UserInfo":{"ID":0,"UName":null,"Face":nu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