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两股相关的力量正在许多国家抬头,它们使世界变得更加贫穷、脆弱和不
安全。一股力量是经济民族主义,即强调国内生产,对外国投资设置障碍,缩短供应
链,使其避免跨越国界;另一股力量是试图脱钩或大幅降低对中国经济的依赖。两者
之间的区别并不像后者的支持者想要相信的那样分明。排斥中国的自由贸易不是自由
贸易。
把供应链集中于境内,其实更容易受到意外冲击。一场自然灾害或本土危机就可
能摧毁整个行业。防范世界上某地区的干旱或农作物歉收的最好办法是对全世界的生
产者供应开放。关键是要管理供应链风险。
贯穿中国的供应链比任何其他国家都多,这是因为中国是规模化的低成本“世界
工厂”。这让中国在既有的开放的、基于规则的多边体系中拥有巨大的利益。如果中
国决策者对国际市场干预,那就会增加其他国家与中国做生意的成本。北京深知,其
对全球经济秩序的遵守对于维持生活水平和社会政治稳定至关重要。
中国的繁荣得益于对这一秩序的参与。如果中国没有做出并基本遵守2001年
向世贸组织做出的承诺,它就不可能成为今天这样一个充满活力、全球互联的经济体
。
与中国贸易往来多不是一种负担,而是成功的证明。政府政策的目的不应是疏远
这种成功,而是要确保维持适当的国际治理来管理这种成功。关键是要管理经济交往
的风险,而不是避开它们,包括与中国的交往。
各国政府可以干预市场,减缓或停止与中国的生意往来,特朗普总统就是这样做
的。但那些可能有效降低相互依赖性的政策,将会给国家预算,更重要的是给经济增
长带来更高的成本。
作为市场或供应方,一个对贸易开放的庞大中国经济是无可替代的。经济体量是
推动中国在全球贸易中占有较大份额的原因。中国是世界最大的贸易国和第二大经济
体。论市场规模和富裕程度,像印度和印尼这样的新兴市场根本不能与中国相比,未
来几十年都会如此。
在各国正在走出卫生危机、重启经济之际,阻碍与中国经济交往将付出更大的代
价。这关系到预算、就业和复苏。除非中国出现毁灭性的第二波疫情,否则它很可能
成为疫情后最先复苏的经济体之一,并为世界其他地区尽早复苏提供早期推动力。
在经济上疏远中国或自我孤立的国家,不仅会加剧经济危机,也会推迟经济复苏
,而且不会增加供应链的韧性。过去危机的教训是,应避免突出分歧及从开放中退缩
,意识到实现共同利益,才能使全球经济免于长期停滞和萧条。
[185]
\t
{{Creator}}
{{infoBody}}
{{$val.TimeAgo({Dtime})}}
[回复]
{{Creator}}:
回复
{{BeQuote}}
{{infoBody}}
{{$val.TimeAgo({Dtime})}}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