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不少投资者发现,银行理财产品存在浮亏现象。据不完全统计,近期已有十余家银行和数十款理财产品出现年化负收益,单位净值和累计净值双双下滑。一些客户抱怨低风险银行理财产品丢失。
面对上述浮亏现象,投资者应如何理解和处理?多位业内人士表示,银行理财产品净值化是大势所趋,也是监管要求。随着这一过程的不断推进,浮亏的频率可能越来越高。
根据普益标准发布的报告,从2019年第二季度到2020年一季度,各类银行理财产品净值转化呈现稳步上升趋势。其中,净值类产品余额占非保本理财产品总规模的比重由2019年中期的36.7%提高到今年一季度的52.45%。
近期纯债银行理财产品出现浮亏是市场短期波动下的正常现象,投资者无需恐慌。
“理财子公司的个别产品有负收益,这是一个难得的‘压力测试’机会。如果能够成功推动投资者接受打破僵化换股的现实,将显着推动后续融资子公司产品线的延伸和风险资产的配置。”兴业研究公司研究员乔永远说。
随着净值产品摆脱了资金池运作模式,以往银行融资“高收益、高流动性、无套现风险”的特征难以保持。此外,如果沿用过去的“摊余成本法”和“收益刚性转换模式”,银行理财产品可能会局限在“低收益报价”区间,难以满足投资者中长期财富保值增值的需求。
“打破刚性套现,投资者承担风险,也能享受分红。”乔永远表示,下一步,利率水平可能会长期维持在低位。为了获得更高的收益,需要扩大资产配置边界以获得风险溢价,但需要承担一定的短期波动风险。
[32]
\t
{{Creator}}
{{infoBody}}
{{$val.TimeAgo({Dtime})}}
[回复]
{{Creator}}:
回复
{{BeQuote}}
{{infoBody}}
{{$val.TimeAgo({Dtime})}}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