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引导银行业加强对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支持,监管在2018年就提出了“两增两控”的目标。“两增”即小微企业贷款同比增速不低于各项贷款同比增速,有贷款余额的户数不低于上年同期水平;“两控”即合理控制小微企业贷款资产质量水平和贷款综合成本水平。
在支持举措下,小微金融取得了不错的成果。但实际上,由于小微企业普遍抵押物不足、抗风险能力弱等问题,银行对其贷款较为谨慎。再叠加今年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天生底子薄弱的中小银行的资产质量承压。银保监会公布的数据显示,农商行一季末不良率为4.09%,远高于银行业1.91%的平均水平,由于疫情对不良影响的滞后性,这一数据可能还会继续上升。
为了发挥“头雁”效应,监管引导国有大行加大对小微金融的支持力度。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大型商业银行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增速要高于40%,高于监管此前提及的“不低于30%”的目标。而国有大行强势发展普惠金融领域,是否会对中小银行小微客群造成“挤压效应”?
一位银行业内人士透露,疫情之后,银行的竞争压力特别大,各家银行都开始争抢小微、三农的客户,“我们好多客户都来退件,说其他大行直接和他们联系,能给到的利率更低,这样我们被同业挖走了不少客户”。该人士还表示,“以前并没感觉到这种竞争,今年以来,可能是在监管的要求下,各家银行都在做小微金融”。
在支持“三农”和小微企业发展的过程中,中小银行仍是主力军。面对监管硬性指标的压力,如何加强内部管理、加强外部协同就显得尤为重要。
加大信贷投放的根本在于提升自身经营能力。王全月表示,中小银行如果没有能力构建自身的大数据中心,能否创新出新的技术手段、经营模式,高效地识别中小企业的经营风险,是增强其自发地加大对小微贷款投放力度的关键。
平安普惠金融研究院副院长程瑞认为,中小银行在全信贷链条的各环节能力很难面面俱到,同时具备竞争优势,因此需要“将环节打开,把优势聚合”。中小银行可以利用自身资金供应优势,及对当地经济社会的熟悉优势,与增信机构(如保险公司、融资担保公司)、联合贷款机构、金融科技公司、批量获客机构合作,在管理好核心风险的前提下,聚合各方优势为小微提供更好服务,并服务更广泛小微企业。
在服务下沉的过程中,监管也要激发银行对小微企业信贷投放的主观能动性。银保监会近日发布《商业银行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监管评价办法(试行)》,从信贷投放情况、体制机制建设情况、重点监管政策落实情况、产品及服务创新情况、监督检查情况五个方面综合评价,督促商业银行全面提升小微企业金融服务能力和水平。
在北京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金融工程系教授刘澄看来,对于监管而言,除了将支持小微企业发展作为重要的政策目标外,还要根据小微经营的实际解决关键问题,比如,可适度放松对中小银行的刚性约束,在担保制度等方面适当给予一些政策扶持等。监管部门也应联合其他有关部门形成政策合力,共同推进小微经济的发展。
[32]
\t
{{Creator}}
{{infoBody}}
{{$val.TimeAgo({Dtime})}}
[回复]
{{Creator}}:
回复
{{BeQuote}}
{{infoBody}}
{{$val.TimeAgo({Dtime})}}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