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金融市场技术研究院
微信公众号
投资群
读书群
文章
  • 文章
  • 报告
  • 图书
  • 公募
  • 私募
  • 资讯
搜 索
上传文档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财经资讯 > 金融财经 > 保险 > 正文

偿付能力充足率“告急” 建信人寿增资26亿“补血”

07/28
2020
来源
环球老虎财经
分享
作为银行系保险公司,建信人寿自建设银行控股以来,其保费规模在短短五年翻 了近8倍,其由2012年的58.68亿增长到2016年的461.17亿。而 在保费高速增长的同时,其偿付能力充足率不断下滑,一度下滑至紧贴监管指标。与 此同时,理财险的狂飙也造成建信人寿的2018年退保金达279.35亿元,而 当年的保险业务收入仅为252.91亿元,一度有流动性风险。 近日,银保监会批准建信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建信人寿”)增资 事宜,后者注册资本将从44.96亿元增至71.20亿元。 2019年7月,建信人寿便公开增资信息。根据公告,建信人寿增资总额实际 为60亿元,由建设银行、中国人寿(中国台湾)、社保基金、锦江国际投资和上海 华旭投资分别出资30.6亿元、11.94亿元、11.61亿元、2.94亿元 和2.91亿元认购公司增发股份。股东建银投资不参与增资,其放弃认购的增发股 份由股东社保基金认购。 显然,如此大额的增资是为了提高捉襟见肘的偿付能力充足率。2019年四季 度,建信人寿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111%,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137%;202 0年一季度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99%,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123%;偿付能力充 足率下滑明显。 根据银保监会2017年9月《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管理规定(征求意见稿)》, 对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低于60%或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低于120%等偿付能力风 险较大的保险公司偿付能力数据进行重点非现场核查,建立常态化的现场检查机制等 。而建信人寿的偿付能力一直贴近监管指标,所以增资势在必行。 自2017年“万能险风暴”过后,建信人寿受监管政策影响导致保费下滑,开 始寻求从规模到价值的转变。从数据来看,过于依赖于银保渠道导致其转型面临压力 ,甚至大规模理财保费增长导致其退保金激增,曾一度引发流动性风险。 借助银保渠道冲规模,偿付能力充足率贴近监管指标 建信人寿成立于1998年10月,前身是太平洋安泰人寿,因股权变更,20 11年更名为建信人寿,建设银行持有51%的股份。与此同时,其注册资本也由1 1.8亿元变更为2012年的44.96亿元,彼时其偿付能力提升至1291. 70%。。 作为国内最大的保险分发渠道——银行,银行系险企被认为是最有可能进入第一 梯队的险企。银行系保险公司借助股东银行渠道大量销售短期理财型保险,保费规模 实现了爆发式增长。 在做大规模的同时,银行系保险公司实现盈利的时间也大大提前,其大多只需通 过3-4年就可实现扭亏为盈,而传统保险公司盈利周期一般为7-8年。 值得注意的是,银行系保险公司在冲规模的同时也伴随着资本抵补相对滞后,偿 付能力充足率成为其掣肘。 建信人寿在银保渠道的助力下,2012年至2016年迎来爆发式增长,保费 收入分别为58.68亿、70.12亿、158.89亿、205.27亿、46 1.17亿,五年翻了近8倍。而到了2017年,建信人寿实现保险业务收入29 7.89亿元,同比下滑35.41%;2018年保险业务收入252.91亿元 ,同比下滑15.1%,直到2019年才恢复正增长,保费收入297.42亿, 同比增长17.6%。 在2019年近300亿的保费收入中,有超过200亿的保费是通过银保渠道 销售而来的,而其中绝大部分为分红险和万能险。 由于建信人寿绝大部分保费来自于高现金价值的理财险致其偿付能力充足率不断 下滑。2012-2019年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分别为1291.70%、632 .03%、353.80%、235.48%、156%、167%、165%、1 37%。2020年一季度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123%,已经贴近监管指标。 而2020年一季度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下滑明显的主要原因是保费收入大幅增 长。2020年一季度保费收入284.32亿,同比增长238.36%。 从数据来看,只要保费高增长,建信人寿的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就不断下滑,这 也意味其目前并不能实现内生性增长,如果需要扩张,就得靠外部增资来维持综合偿 付能力充足率。 保费规模的激增消耗大量资本金,由2012年的1291.70%下降到20 16年的156%;巧合的是,在此时,监管的重拳和偿二代的实施让脱缰的银行系 保险公司停下脚步,并于2017年主动压缩保费规模,开始“转型”之路。 退保压力激增,流动性风险尚存 自2016年以来,银保监会重拳出击,严格规范中短存续期业务。作为短期理 财型保险产品的销售主场,银行系保险公司损失惨重,保费规模纷纷大幅下滑。 同年,“偿二代”的实施倒逼险企加大长期期缴产品、保障型产品的销售和开发 ,促使寿险回归“保险姓保”,原先高现金价值产品(理财险)因资本占用高纷纷被 保险公司压缩。 在新的监管环境下,即便是背靠建设银行的建信人寿,也不得不向过去的粗放式 发展挥手告别,并考虑如何转型的问题。 在2018年年报中,建信人寿表示,保险业务收入下降的原因是企业主动寻求 从大规模到高价值的转变,保费规模的变化符合预期。 屋漏偏逢连夜雨,在保费规模下降的同时,建信人寿的退保金也开始激增,主要 原因是前期依赖银行渠道销售了大量理财险。2018年年报显示,建信人寿当年退 保金为279.35亿元,同比2017年的134.67亿元上涨了107.43 %。2019年退保金仍有114.68亿。 毫无疑问,大量的退保会造成建信人寿的流动性风险。而对于流动性风险,建信 人寿在2018年年报中表示:“公司提前预判,积极调拨资金,及时化解2018 年集中退保带来的流动性压力,未发生流动性风险事件。” 值得注意的是,建信人寿在价值转型方面似乎成效并不高,保费收入仍然依靠分 红险和万能险。而这两者的主要销售渠道仍然是银保渠道。 此外,2020年一季度,建信人寿的保费收入284.32亿,同比增长23 8.36%。显然,建信人寿如此大规模保费增长更像是因为注资有着落了刻意为之 。 [32] \t
网友评论
{{Creator}}
{{infoBody}}
{{$val.TimeAgo({Dtime})}} [回复]
{{Creator}} 回复 {{BeQuote}}
{{infoBody}}
{{$val.TimeAgo({Dtime})}} [回复]
mtachn.com
© 2013 mtachn,.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48665885号-3
微信公众号
{"InnerBanner":null,"MbPageUrl":"/m/Datums/Info?id=51962","PageTitle":"偿付能力充足率“告急” 建信人寿增资26亿“补血”-金融财经 - 财经资讯","Redirect":null,"Data":{"TypeRow":{"id":4,"Name":"金融财经","Sort":1},"Rid":51962},"UserInfo":{"ID":0,"UName":null,"Face":nu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