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证监会、上交所、交易商协会对个别信用债违约事件展开调查,到金融委会议部署专项工作,债券市场正迎来一轮风险隐患摸底排查。
市场机构分析表示,今年以来,债券市场总体违约率保持低位,信用风险可控,但近期个别大型企业发生债券违约,引起市场广泛关注。金融管理部门迅速表态并部署专项工作,意在通过健全制度和“零容忍”惩处,规范债券市场发展,维护市场稳定。
监管协调 惩处“行为性”违约
11月21日召开的金融委第四十三次会议,研究规范债券市场发展、维护债券市场稳定工作。会议指出,近期违约个案有所增加,是周期性、体制性、行为性因素相互叠加的结果。会议同时强调,秉持“零容忍”态度,严厉处罚各种“逃废债”行为。
在此之前,多个部门对近期个别信用债违约启动调查。11月20日,证监会官网发布消息表示,对华晨集团采取出具警示函的行政监管措施并决定对其涉嫌信息披露违法违规立案调查,对华晨集团有关债券涉及的中介机构进行同步核查,严肃查处有关违法违规行为。而之前的11月2日,上海证券交易所对华晨集团予以书面警示,并提出其存在四项未及时披露信息的违规行为。
华晨集团信用债违约广受关注,近日更是被法院裁定受理债权人对其提出的重整申请。11月10日发生债券违约的永城煤电,同样受到相关调查。
11月19日晚,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以下简称“交易商协会”)发布公告称,在对永城煤电开展自律调查和对多家中介机构进行约谈过程中,发现兴业银行、光大银行和中原银行等主承销商,以及中诚信国际信用评级有限责任公司、希格玛会计师事务所存在涉嫌违反银行间债券市场自律管理规则的行为。此前一天,交易商协会公告对海通证券及其相关子公司启动自律调查。
11月18日,交易商协会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债务融资工具发行业务规范有关事项的通知》,重点围绕“强化发行规范要求、限制发行人自融、加强关联方披露、维护簿记发行秩序”等多个方面,加强市场纪律约束,促进市场健康发展。其中,严禁发行人“自融”、强化市场行为规范中明确,进一步强调禁止发行人直接或间接认购自己发行的债券,打击“结构化发行”违规行为。
在个别信用债违约遭到投资者质疑的同时,监管方面迅速出手调查和部署相关工作,受到各方期待,也给市场吃了一颗“定心丸”。中信证券研究所副所长明明认为,这些动作充分展现了监管机构对投资者合法权益保护的高度重视、对各类违法违规行为的“零容忍”态度。
值得注意的是,本次金融委会议在提出“依法严肃查处欺诈发行、虚假信息披露、恶意转移资产、挪用发行资金等各类违法违规行为,严厉处罚各种‘逃废债’行为,保护投资人合法权益”的同时,强调加强部门协调合作,健全风险预防、发现、预警、处置机制,加强风险隐患摸底排查,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
防范风险 力促债市健康发展
近年来,我国债券市场发展迅速,信用债市场规模快速增长。人民银行日前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10月末,债券市场托管余额为114.6万亿元,其中,公司信用类债券托管余额为25.6万亿元。
从今年看,为支持疫情防控和经济恢复,公司信用类债券发行量显著增加,截至2020年11月20日,今年新发行信用债达到10.92万亿元。与此同时,信用债品种不断丰富创新,成为服务实体经济的重要融资渠道。
随着信用债市场快速发展,违约风险也时有显现。人民银行此前不久发布的《中国金融稳定报告2020》指出,我国正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结构性、体制性、周期性问题相互交织,实现高质量发展还有一些短板弱项,加之受到疫情的冲击,部分企业债务违约风险加大,可能传导至金融体系,金融领域面临的困难和风险增多。
尽管“部分企业债务违约风险加大”已经在预期之中,但近期发生的违约事件,还是给债券市场短期带来一定冲击,特别是取消发行或推迟发行的债券数量和规模提升。
申万宏源固收首席分析师孟祥娟分析称,自“20永煤SCP003”违约以来,共有76只债券合计规模620亿元取消发行或推迟发行,截至11月20日,本月共取消发行或推迟发行债券92只,合计规模近700亿元,是今年以来取消发行或推迟发行债券数量和规模均最大的月份。
在这样的情况下,妥善处置“行为性”违约,严厉处罚各种“逃废债”行为,成为促进债市健康发展的重要任务。
东兴证券固收研究表示,近期信用风险事件会加速促进信用市场定价往更成熟的方向去发展,信用分层会加剧,尤其是国企信用定价会更为分化。21日的金融委会议对此重磅发声,明确金融监管部门和地方政府要从大局出发,建立良好的金融生态和信用环境,明确依法查处各类违法违规行为,并严厉查处各类“逃废债”行为,预计后续会有具体相关监管措施出台。
明明表示,本次监管部门强调多方位监管,严防系统性风险的发生。即行业外部,各部门协作排查风险;行业内部,从业人员遵守职业道德、各自律组织进一步规范债券发行、评级等流程,推动债市信息对称。明明认为,债市破刚兑过程中,违约仍会继续发生。长期来看,完善债券市场的基础性制度,市场化、法治化进行违约债券处置仍为破局之道。
[33]
\t
{{Creator}}
{{infoBody}}
{{$val.TimeAgo({Dtime})}}
[回复]
{{Creator}}:
回复
{{BeQuote}}
{{infoBody}}
{{$val.TimeAgo({Dtime})}}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