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门见山,出门上坡”。当地人时常挂在嘴边的这句口头禅,形象地描述了怒江州“四山夹三江”的独特地形风貌。闭塞的地理环境、薄弱的产业基础、落后的基础设施、稀缺的教育医疗资源,成为怒江百姓脱贫致富路上的一个个“拦路虎”。千百年来,偏远、落后几乎成为怒江的代名词,“贫困”仿佛永久定格在了怒江美丽的青山绿水间。
然而,高山深谷、险峻天堑并未能阻挡怒江州各族儿女对富裕生活的向往,也未能消减各族儿女脱贫攻坚、战胜贫困的斗志。而来自党和政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都不能少”的庄严承诺,更激发了怒江各族儿女脱贫奔小康的勃勃动力。从修路架桥、移民搬迁,到产业培育、人居环境改善,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怒江大峡谷的巨变可谓一日千里。目前,怒江州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实现“两不愁三保障”脱贫标准,千百年来压在怒江各族人民头上的贫困大山即将被彻底移除。
在与贫困恶魔的抗争中,发展产业是实现精准脱贫且不返贫的基石。面对怒江州几乎为零的产业基础,政府、银行、企业齐心协力,逐步探索出了一条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的“造血式”产业扶贫路径。而在这场多方参与的产业扶贫“持久战”中,农发行云南省分行充分发挥服务“三农”的专业优势,通过支持龙头企业带动当地产业,吸纳贫困人口就业,为贫困地区经济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让“绿水青山”变成了脱贫致富的“金山银山”。
在国家扶贫日到来之际,《金融时报》记者一行奔赴中国最具代表性的深度贫困地区——“三区三州”之一的怒江州,沿着怒江“美丽公路”G219线一路北上,穿行于福贡县、贡山县、独龙江乡等地一路调研走访下来,记者既为巍巍高黎贡山的险峻而震撼,更被怒江各族儿女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强大斗志和付出的艰辛努力而感动。
农发行云南省分行副行长余立松向记者表示,支持深度贫困地区,特别是怒江这样的“三区三州”,是农发行讲政治、顾大局、善作为、敢担当的具体体现,必须抓实抓细抓好,抓出成效。近年来,农发行云南省分行多措并举,持续加大对云南深度贫困地区的信贷支持力度,确保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
小草果撑起深山脱贫大产业
说起产业扶贫,人们首先想到的是瓜果蔬菜、茶叶种植、畜牧养殖等耳熟能详的产业。但在怒江州,藏在高山密林下的一串串红艳艳的草果,正成为带动农民脱贫的“金果子”。
在怒江州不到15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98%以上的面积是高山峡谷,可耕地面积极少,人地矛盾极为突出。近年来,怒江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生态文明建设、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等系列重要指示,立足当地资源,结合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依托当地气候资源优势,探索出了一条生态产业脱贫新路子——在怒江、独龙江河谷及支流区域推广林下种植草果。
在怒江州福贡县,生长于草果树下的鲜草果
据当地人介绍,草果是一种生长于亚热带山区常绿阔叶林下的药食两用经济作物,因为喜阴湿,其适宜栽培地和产量都十分有限。但深度贫困的怒江州恰恰有着草果得天独厚、浑然天成的生长环境——州境内河流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较高,温湿度条件适宜。数据显示,目前,怒江州草果种植面积已达108.21万亩,挂果面积40万亩,2019年产值达2.51亿元。
“加工后的干草果通常作为烹饪香料,能祛除肉的腥膻,提升菜品香气。”农发行怒江州分行办公室主任蒋勇向《金融时报》记者介绍,在云南,草果如同葱姜一样,几乎是家家户户做饭必备材料。
草果不只为舌尖带来美妙滋味,还为怒江州各族群众带来了致富喜悦。“自从改种草果后,家里的日子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福贡县马吉乡傈僳族小伙范李忠向前来采访的《金融时报》记者表示,以前主要种玉米,每斤最多也只能卖到1元钱。几年前,他得到了政府、企业扶持的草果苗,开始种植草果。目前家里5亩地挂了果,去年仅卖草果一项的纯收入就有2万元。“从山上搬下来后,我家在山上的地并没有闲着,一有时间就上去种草果,这些年赚了不少钱。去年生了娃儿,还买了小汽车呢。”范李忠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发展草果产业,让怒江州的脱贫攻坚与生态建设发展相得益彰。”陪同记者调研的农发行怒江州分行行长李仕鹏表示,在政府引导下,草果产业在怒江的发展得到了广泛认可与支持,成为怒江贫困群众脱贫增收的支柱产业。草果真真切切地被怒江群众誉为“绿色银行”和“致富金果果”。
近年来,为进一步做大做强草果产业、稳固脱贫攻坚成效,地方政府、银行、企业还在积极探索产业链外延。农发行怒江州分行客户部高级副主管苏武斌向记者介绍说,2016年,怒江州委州政府因势利导,引进云南能投集团投资5900万元,成立怒江州扶贫投资开发有限公司,在石月亮乡建设了云南能投怒江大峡谷生态农副产品加工交易中心,填补了怒江州草果产业无龙头企业的空白,形成了草果及其他农副产品种植、加工、仓储、交易全产业链,提升了草果产业的产品附加值。“为了更好地支持龙头企业收购草果,让果农拥有更稳定的草果销售渠道,规避市场波动带来的风险,今年6月,根据农发行云南省分行的相关批复,怒江州分行发放了6000万元产业扶贫贷款,用于福贡云能产业开发有限公司草果收购流动资金需求。”苏武斌告诉记者。
“真是感谢农发行的这笔贷款支持,解决了公司流动资金不足问题,降低了资金使用成本,生产经营正常周转的需求得以满足。”站在青山环抱间的草果加工中心,怒江州扶贫投资开发有限公司财务总监张军华向记者感慨道。据他介绍,公司对农户种植的草果采取“应收尽收、保底收购”的措施,彻底消除了老百姓对鲜草果销售的后顾之忧。2017年至2019年公司共收购鲜草果5315吨,带动农户收入6041.48万元,惠及怒江州福贡县、贡山县和泸水市14个乡镇的5000多户农户、25000多名农民群众,直接带动户均增收1.2万元。
福贡云能产业开发有限公司草果包装车间,工人们正在分拣、称重、包装加工后的草果
“像草果这样带动贫困人口多、脱贫成效明显、内生动力强、示范引领效果好的产业扶贫项目,是农发行云南省分行产业扶贫贷款优先支持的对象。”同行调研的农发行云南省分行扶贫业务处处长冯裕波向《金融时报》记者说。
乡村旅游给脱贫致富“锦上添花”
独龙江乡,这个位于怒江州贡山县西部的神秘地方,一直是云南全省乃至全国最偏远、最封闭、最贫困的乡镇之一,怒江州发展的所有不利条件几乎都能在这里看到。
记者查阅的相关资料显示,独龙江乡是中国人口最少的少数民族之一独龙族聚集的地方。独龙族世代生活在崇山峻岭之中,是我国“直过民族”,新中国成立之初,独龙族尚在原始社会末期,刀耕火种、烧柴取暖曾是独龙族世代沿袭的生产生活方式。前几年,独龙江乡还处于深度贫困中。
云南省怒江州贡山县独龙江乡一隅
摸清生态家底、明晰产业发展思路,同样也是独龙江乡脱贫制胜的法宝。在这里,独龙族群众不仅因草果等绿色产业而脱贫,还因绿水青山带动的旅游产业而增收。
“过去的独龙江乡没有产业支持,种草果之前也尝试过种植其他作物,但经济效益都不是很明显。”与记者一同调研走访的农发行云南省分行扶贫业务处客户副经理和永昌向记者介绍,随着国家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等政策实施,独龙江乡依托生态资源优势,发展起了草果、重楼等种植业和独龙牛、独龙蜂养殖业等绿色产业,稳定了百姓收入。2018年,独龙江乡6个行政村整体脱贫,独龙族实现整族脱贫。
除了种植业,旅游业也日渐成为独龙江乡经济新的增长点。独龙江乡拥有独特的峡谷风貌、神秘的人文风情,常被外界称为“西南最后的秘境”,发展乡村生态旅游潜力巨大。农发行怒江州分行副行长和求妹向记者表示,尽管这里曾长期交通不便,但随着2014年独龙江公路高黎贡山隧道全面贯通,从贡山县到独龙江乡只需要3个多小时车程,这让越来越多的外地游客慕名来到独龙江观光。2019年12月,独龙江旅游景区被评为国家3A级景区,乡里的旅游业也搞得越来越红火。
“为了让独龙江乡进一步走好旅游产业扶贫之路,2019年5月,农发行云南省分行下发了批复,怒江州分行获批22000万元旅游扶贫贷款,用于云南建投独龙江酒店建设项目。”行走在依山而建的酒店园区内,冯裕波向记者表示,希望通过支持一个龙头企业进而激活当地一个产业,从而为社会带来效益。以独龙江酒店建设项目为例,通过项目的建设能够改善当地的基础设施配套条件,改善当地居民生活环境;项目的实施能够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和接待设施建设,完善旅游交通体系,同时还能有效地拉动当地服务业、种植业发展,对提高当地的收入水平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农发行云南省分行支持的独龙江酒店建设项目,记者采访时酒店正在试运营
家住独龙江乡腊配村的肖音花是独龙江酒店的一名前台接待,她与妹妹都在酒店工作。“扣完五险一金,工资每月拿到手3000多元,在这里上班离家又近,家人们都很放心。我跟妹妹周末还能帮家里种种草果嘞。”她满脸喜悦地向记者表示,家里人种草果,自己与妹妹在酒店打工,日子真的是越过越好了。
与酒店仅一江之隔的腊配村,汪洋、胡春华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曾经来这里视察
“当初酒店在独龙江乡招聘时有70多人报名,经过筛选、培训后,目前试运营阶段雇用了20余名当地员工。”怒江城乡投旅游开发投资有限公司执行董事、总经理耿荣敏介绍说,等酒店进入正式运营阶段后,可直接带动当地居民50人以上在酒店就业,实现人均3万元至5万元的年收入。同时,酒店餐饮需求还能带动当地养殖业、种植业发展。
“事实上,发展产业支持脱贫还有利于固疆守边。”冯裕波向记者表示,因地制宜发展产业能让当地农民安居乐业,免于外出打工奔波的舟车劳顿之苦,他们在本地就能获得稳定的工作、收入和生活。这对于边疆稳固、社会和谐、生活幸福、生态保护的四位一体统筹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和作用。
政策性金融支持一个企业激活一个产业
无论是像草果这样林下“就地取材”的农业产业扶贫,还是像独龙江乡这样在绿水青山中发展起的旅游产业扶贫,无数个产业扶贫故事在云南这片神奇的大地上持续演绎。而在大部分与“三农”有关的故事背后,则是农发行云南省分行的政策性金融“活水”通过支持一个个企业,激活了一个个产业,从而带动了贫困地区的劳动者参与到这场与贫困斗争的伟大战役中,富裕了一方农户。
“银行助力产业扶贫,龙头企业的作用十分关键,它是连接贫困户与市场的桥梁与纽带,它将原料生产者、加工者、消费者联系到一起。如果没有龙头企业,像草果这么好的作物可能就要烂到地里了,银行也可能面临‘无力可扶、无业可扶’的窘境。”冯裕波进一步表示,更为重要的是,产业链上有了龙头企业,银行的资金投放有了着力点,金融就能更好地触及实体,扶贫贷款的投放也更加精准,从而让贫困地区的产业走得更远、更持久。近年来,农发行云南省分行创新探索支持“公司+合作社+农户”产业扶贫模式,力争银企合作产生“1+1>2”的协同力。
记者拿到的一组数据显示,2015年至今,农发行云南省分行已累计投放产业扶贫贷款464.35亿元;截至2020年9月末,产业扶贫贷款余额为252.21亿元,较2015年底增加204.87亿元。其中,仅今年以来,全行已累计发放产业扶贫贷款97.37亿元,占全行扶贫贷款投放额的51%,带动贫困人口4500人次。
农发行云南省分行副行长汪松在与记者交流时表示,产业扶贫不只关系着当下的脱贫质量,还是激发农户内生动力、巩固脱贫成效的重中之重。近年来,农发行云南省分行结合贫困地区资源禀赋和特点,把积极支持产业扶贫作为发挥先锋主力模范作用的重要抓手,在保持贫困地区传统产业支持力度不减的前提下,积极统筹推进高原特色产业园区、扶贫车间、种养殖业、旅游扶贫等新产业、新业态扶贫。
“事实上,注重特色、聚焦精准、体现质效,同样也是农发行怒江州分行产业扶贫的主要思路。”李仕鹏向记者表示,近年来,怒江州分行积极对接地方特色产业,将扶贫效果好的项目纳入项目储备库进行管理,同时还积极探索支持云南省“一县一业”示范创建工作,探索农业产业化联合体、田园综合体等模式在产业扶贫领域应用。今年上半年累计投放的产业扶贫贷款就已有2.48亿元,贷款余额达6.77亿元,较年初净增2.34亿元。
[32]
\t
{{Creator}}
{{infoBody}}
{{$val.TimeAgo({Dtime})}}
[回复]
{{Creator}}:
回复
{{BeQuote}}
{{infoBody}}
{{$val.TimeAgo({Dtime})}}
[回复]